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财经-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证券频道 > 综合市场 > 新股快讯

立立电子前世今生 “爷公司”病入膏肓

  ■何济川

  6月26日网上申购的新股立立电子002257尚未上市,市场就对它的前世今生提出了种种质疑。

  立立电子如何问世

  立立电子于2000年6月由45名自然人联合宁波海纳半导体有限公司以现金方式出资共同发起设立,注册资本1000万元。

其中:陈伯良等45名自然人出资700万元,占注册资本的70%;宁波海纳出资300万元,占注册资本的30%。

  公开资料显示,宁波海纳是SST海纳000925,当时简称“浙大海纳”的子公司。

  1999年,浙大海纳IPO上市,其《招股说明书》提到,当时国外厂商的生产重点已从直径4英寸、6英寸硅片向大直径8英寸、12英寸硅片转移,而且,国际市场的需求也趋向于大直径硅片。但是公司生产的硅片以直径4英寸、6英寸硅片为主,存在技术替代的风险。因此,公司拟公开发行募集资金23781万元,主要建设6英寸抛光片生产项目第一期工程和超薄研磨硅片生产线技改项目。浙大海纳上市后,就以募资项目为主,筹建了宁波海纳。2000年浙大海纳年报显示,宁波海纳为其控股子公司,主要项目就是6英寸抛光片生产项目第一期工程和超薄研磨硅片生产线技改项目。

  至此不难看出,今天的立立电子就是SST海纳的孙公司。

  2000年10月,宁波海纳年产200万片6.8英寸(折算到6英寸)抛光硅片生产基地建成投产。当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065万元,利润总额534元。2001年,年报显示宁波海纳的单晶硅、研磨片和抛光片仍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671.24万元,毛利率17.7%。

  尽管浙大海纳充分看好这一产业。然而,2002年3月,立立电子与宁波海纳签订了《股份回购合同》,按每股人民币1.4元的价格回购了宁波海纳持有的公司300万股股份。

  做出这个决定的,是立立电子董事长,时任浙大半导体厂厂长、浙大海纳总裁的李立本。两个月后,李立本自己掏钱增资立立电子60万股,持股2.92%,为第五大股东。

  同样出人意料的是,2003年,浙大海纳出售了宁波海纳这块资产,收益4.8万元。

  此后,李立本等人进一步加大了对立立电子的控制。李立本持股比例增至14.17%,成为公司第一大股东。立立电子变成完全由李立本等自然人持股的公司。截至2007年12月31日,立立电子的股东人数为109人(均为自然人),注册资本为7708万元。

  “孙公司”蒸蒸日上

  立立电子此次上市的核心资产就是当年宁波海纳主营的硅抛光片和硅外延片,目前主要生产6英寸硅抛光片,而这一项目在多年前就属于浙大海纳,而且就是1999年其IPO的主要募资项目。

  近年来,从浙大海纳腾挪出来的立立电子在半导体行业令人瞩目。立立电子招股说明书披露,2005年,立立电子的净资产总额已经高达2.26亿元,按照当时股本7108万股计算,每股净资产为3.18元。而股东此前的入股成本均在2元以下,增值近一倍。

  2005年~2007年,立立电子年度净利润分别为4216.21万元、5744.94万元和8912.43万元,每股收益分别达到了0.60元、0.78元、1.15元,2007年净资产收益率高达24.75%,公司发展蒸蒸日上。

  目前,立立电子的发行价高达21.81元,而保荐人对其股票的估值更高达30元以上。

  “爷公司”病入膏肓

  在立立电子风光无限的同时,作为“爷公司”的SST海纳却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浙大海纳主营单晶硅及其制品、半导体元器件的开发、制造与开发服务。1999年,由浙江大学企业集团控股有限公司联合浙江省科技风险投资公司以及李立本、褚健、赵建、张锦心四名自然人共同发起,以募集设立方式组建浙江浙大海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S?ST海纳前身)。发起人李立本、褚健、赵建、张锦心分别以现金68.51万元投入浙大海纳,按相同比例折成45万股,分别占浙大海纳总股本的0.5%。

  立立电子很多高管都有在浙大海纳工作的背景,多数都曾是浙大海纳中层以上骨干,现在也都持有立立电子股份。目前,除了董事长李立本持有立立电子股份以外,公司董事、总经理林必清持有立立电子450.6万股,持股比例为5.85%,而林必清原任浙大海纳财务经理。此外,现立立电子高管(原浙大海纳高管或核心技术人员)持股立立电子股份超过1%的还有田达晰、刘培东、李晓军。

  浙大海纳高管和核心技术人员的流失给公司造成了巨大损失。在宁波海纳的6英寸抛光片生产项目第一期工程和超薄研磨硅片生产线技改项目出卖前,浙大海纳业绩尚好,出卖后公司业绩每况愈下。2004年每股亏损0.31元,2005年的亏损更加惊人,每股亏损高达7.07元。浙大海纳因为连年亏损,2006年5月被?ST,股价持续暴跌,从2001年时的最高48元跌到2006年的最低3.45元,最大跌幅为93%,二级市场的投资者损失惨重。

搜狐证券声明:本频道资讯内容系转引自合作媒体及合作机构,不代表搜狐证券自身观点与立场,建议投资者对此资讯谨慎判断,据此入市,风险自担。
(责任编辑:陈然)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李立本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