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4年9月起,江西省在全国率先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省林改以“明晰产权、减轻税费、放活经营、规范流转、综合配套”为主要内容,取得了显著成效。
2006年,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对江西林改给予高度评价,称“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小岗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样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
目前,江西省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已基本完成。全省1.5亿亩林地,分山到户率达82.5%,产权明晰率为98.5%,群众满意率达98.6%。村民们说,林改后,林木长起来了,林农富起来了,林业活起来了。
从“集体占山”到“个人分山”:一个林业大省的大动作 拿着深绿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林权证》,江西崇义县铅厂镇铅厂村村民陈方栋笑得合不拢嘴:“林改把山林都分到了户,产权证就是最好的"物证"。”
陈方栋告诉记者,他们家八口人分到了240多亩毛竹林,自己经营,一年下来,得了三万多元,“和原来每根一块钱的砍竹工资比,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明晰产权、分山到户”是此次江西林改中的“大动作”。江西是我国南方的重点集体林区,全省林业用地面积达1.59亿亩。林改前,占全省林地面积85%的集体山林,存在产权归属不清、权责不明、经营机制不活等问题,农民造林护林积极性不高,“拿斧头的比拿锄头的多”。
“以前"山是集体的,树是干部的",砍根竹子只得一两块钱,大家都懒得上山,那时候是"竹在山上烂,人在家里闲"。”遂川县上芫村村民李世光告诉记者。
“人无恒产,就无恒心”,江西省林业厅厅长刘礼祖说:“要让"林业活起来"、"林农富起来",关键在明晰产权,老百姓对林地、林木有了自主权,说话能算数,干劲自然足。”
明确改革方向后,林业大省江西开始了从“集体占山”到“个人分山”的转变,通过自留山稳定不变、分包到户的责任山稳定不变、落实“谁造谁有”、家庭承包经营、“分股不分山,分利不分林”等七种形式,明晰山林产权,实现均山、均股、均利。
“在林改过程中,我们把决策权全部交给群众,山怎么分、利益怎么落实,都由村民自己说了算,真正做到还山于民、还权于民。”刘礼祖说。
截至目前,江西已对1.51亿亩林地进行了确权,区划使用权宗地1143.04万宗,发放林权证543.38万本,使用权宗地发证签收率为97.6%。
从240元到89元:一个林农的“缩水”账本 翻开遂川县禾源镇小黄坑村林农叶运生2003年的账本,记者看到上面密密麻麻列着缴纳的各种税费。折合下来,砍一立方米木材,要交育林基金120元、检疫费2元、农特税36元、增值税24元、所得税18元、县乡管护费40元,共计240元。
实行林改后,再看这位造林大户在2007年的税费记录,明显“缩水”:育林基金72元,检疫费2元,采伐设计费5元等,共计89元。
四年间,所交费用减少2项,少了151元,降幅达63%。“真是林改前后两重天啊。”叶运生深有感触地说。
减轻税费是江西林改的另一项重要内容。江西省采取了“两取消、两调整、一规范”的措施,取消农业特产税和各种乱收费,调整育林基金计费基价和省市县的分成比例。林改“腰斩”乱收费后,全省林业收费减少7.5亿元。林农所交税费从过去占收入的56%降到现在的11%。
江西省统计局农调队调查显示,由于林改的拉动,2007年农民人均林业纯收入达594.7元,比2006年增长了20.3%。
“往日造林无甜头,今朝植树有奔头”。减轻税费拉动了木竹价格的上涨,极大激发了林农和企业的造林育林积极性。据江西省林业厅统计数字显示,仅去冬到今春,江西就完成造林352.4万亩,创近十年来新高,其中社会造林293.72万亩。
江西省林业厅有关人士表示,今年江西省的造林力度必将进一步扩大,造林面积有望突破500万亩。
从“要我卖”到“我要卖”:一个“林贸市场”里的“大买卖” 2007年4月29日,遂川县林业要素市场上演了一场紧张激烈的毛竹林“争夺战”。来自浙江、江苏等地的九位客商为获得五指峰林场的毛竹林租赁经营权,在拍卖会上频频“举牌”,火药味十足。在61轮激烈竞价后,租赁权最终以每年41.3万元的价格由扬宏竹业公司竞得,高出底价21.5万元近一倍。
作为江西林改不可或缺的环节,放活经营、规范流转为林农带来了更多实惠。随着木竹垄断经营被打破,价格竞争机制、采伐指标分配公示制的建立,林农卖林比以前更“自由”。此前被严重扭曲的木竹价格恢复了正常水平,全省原木、原竹销售价格普遍上涨了50%以上,林木、林地的流转价格也翻了一倍多。
“有了这个林贸市场,大家尝到了林木公开流转的甜头,从过去的"要我卖",变成现在的"我要卖"。”新江乡石坑村村民邹福生说。
据统计,江西目前已建有38个林业产权交易中心(要素市场),已交易山林3598宗,面积65.29万亩,交易金额达11.13亿元。
刘礼祖介绍说,除要素市场外,林权抵押贷款、林木火灾保险、公益林补偿等配套改革也在稳步推进中。“未来江西还将建立健全森林资源保护管理体系、林业政策法规体系、林业投融资体系、新型林业产业体系、科技人才服务体系和林业保障体系。”
(责任编辑:李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