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财经-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政策解读 > 宏观政策

正确看待从紧的货币政策

  从紧的货币政策已经实施半年多了。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6月末我国各个层次的货币供应量以及信贷余额都呈现增幅下降的趋势,表明货币紧缩政策已见成效。与此同时,国内经济继续面临内外多重复杂因素的影响,有关中小企业贷款难的呼声、有关经济增速可能下滑的呼声渐增,人们对于今年下半年从紧货币政策的“紧程度”极为关注。

  那么,应当如何看待从紧货币政策的现实内涵呢?“紧”与“松”的具体界限又该如何判定呢?

  回望从紧货币政策提出的时空背景,分析当时赋予该项政策的内涵,并结合当前新的形势,分析从紧货币政策与目前经济工作重点、节奏、力度的关系,能够帮助我们正确地认识从紧货币政策,将其政策内涵与实际工作统一起来。

  首先,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不是一夜之间的骤变。

  从1997年到2008年,我国货币政策经历了从“稳健”到“适度从紧”再到“从紧”的变化。这三个阶段之间都没有一个转折性的操作,三个阶段的转变是逐渐的、相对的。

  1997年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是为了应对亚洲金融危机之后我国面临的通缩压力。当时的“稳健”货币政策取向是增加货币供应量。

  2003年以后,“稳健的货币政策”的提法未变,但内涵开始发生变化。面对经济运行中出现的贷款、投资、外汇储备快速增长等新变化,央行采取了一系列收缩银根的举措。准确地说,2003年以后的货币政策已在执行“稳中适度从紧”的政策思路。

  2007年,我国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确定为“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同年6月1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提出,货币政策在坚持稳健的前提下,要“稳中适度从紧”。同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08年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

  在2007年12月从紧货币政策取向刚刚明确时,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做出过十分清晰的解释。他表示,从“适度从紧”到“从紧”不一定是大的质的转折。货币政策的转变也不是一夜之间发生骤变,特别是在操作层面更应当是渐进的,不会骤然发生变化。他还在2007年12月撰文称,诊断具体问题并给出处方时,要避免误读历史,尽可能避免矫枉过正而导致的“超调”,避免给下一次危机埋下导火索。

  从周小川当时的表态看,央行期待“稳健地执行”从紧货币政策,没有“为紧而紧”的意思,更不希望“骤变”。

  第二,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不是要牺牲经济增长速度。

  货币政策无论“稳健”还是“从紧”,其目的都是为了保障宏观经济的平稳运行,防止出现大起大落。

  2003年以来,我国经济总量连年提高,而物价连续上涨、货币信贷增长过快的问题也日益突出。宏观调控的目标发生转变,即要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为此,货币政策方面逐渐采取了收缩措施。尽管这些政策手段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相对于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遏制物价过快上涨的势头而言,“适度从紧”的诸多措施并未取得治本的效果。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200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把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作为当前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货币政策于是由“适度从紧”变为“从紧”。

  由“适度从紧”变为“从紧”,当然是希望通过进一步收缩货币,达到抑制经济过热的目标。但是,抑制的目的是实现经济平衡发展,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而不是要硬压增长速度,挫伤经济增长的持续性。

  在今年3月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中,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目标确定为8%左右。货币政策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要服务于这个整体目标。因此,货币从紧的目的是熨平经济的过大波动,而不是加剧经济波动。在货币收缩的同时兼顾经济发展的速度,也是从紧货币政策的内涵所在。

  第三,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不是不讲弹性。

  从紧的货币政策要靠一项项具体的政策措施来体现,执行是关键,弹性也在执行上。为此,监管者要仔细地审视每项政策是否做到了分析准确、对策准确,尤其要努力做到执行准确。

  仅从字面看,货币政策从“适度从紧”到“从紧”,意思当然是递进的。“紧”的程度、重点都发生了变化。但客观地看,2008年货币政策虽然是去掉了“适度”两字的“从紧”,但这不等于执行上不要适度,也不意味着要实行更强烈的货币调控。

  即使2008年没有遭遇两场大的自然灾害,我们也可以事先预料到,2008年从紧的货币政策并非要一定要超过2007年的紧缩力度。因为2007年所谓“稳中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实际上已经达到很高的调控强度。连续5次加息和9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已可以称为严厉的货币紧缩措施。还有,由于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并不完全顺畅,政策时滞性也长得多,因此,在很大程度上,2008年是维持2007年货币政策的效果。2008年的货币政策实际力度,更多还是“略紧”,从而既保持紧缩性效果,又防止陷入“防冷怕热”的传统陷阱。

  可以说,在我国尚未实现利率市场化,金融市场、机构等方面还存在缺陷的大背景下,货币政策目标与实体经济运行之间一直存在“调控差”。所以,从紧货币政策在执行中保持弹性,是宏观调控的题中应有之意。

  2008年下半年,从紧的货币政策仍然是“紧字当头”,但在收缩重点、节奏、力度上要有所调整,有所变化。对于中小企业融资困难问题以及整体经济增速问题,都需要系统考虑,实行有保有压、区别对待。

  基于以上分析,无论“从紧的货币政策绝对不能变”的说法,还是“从紧的货币政策必须放弃”的说法,都是对宏观经济政策的误读。

  第四,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不是搞“单打一”。

  为了保障经济增长的稳定和持续,中央明确,2008年在货币政策从“稳健”转向“从紧”的同时,财政政策将继续保持稳健。自2005年以来“双稳健”的财政货币政策,2008 年变成一“稳”一“紧”相搭配。

  不少研究人士预期,2008年下半年从紧的货币政策不会改变,但稳健的财政政策将会有更大运作空间。这其实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立的一“稳”一“紧”搭配完全一致。事实上,不仅财政政策,汇率政策、出口政策、税收政策等都可以对经济增长发挥作用,也都可以对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做出贡献。

  因此,应把宏观调控政策作为组合拳看待,避免孤立地看待从紧货币政策。中央领导同志近期多次表示,各项经济数据也已经表明,我国经济运行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我国经济的基本面没有改变。这也预示着,从紧的货币政策是继续适用的。

  6月13日,在“省区市和中央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结合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将对宏观调控的要求进一步完善为“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增强宏观调控的预见性、针对性、灵活性,把握好宏观调控的重点、节奏、力度”,对宏观调控因时、因势、因领域、因地区科学掌握、审慎实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作为重要的宏观调控政策之一,从紧的货币政策如何继续与稳健的财政政策相配合,在执行的重点、节奏、力度上把握得更好,对于我们从总体上驾驭复杂的经济形势,尽可能长地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显然是十分重要的,也大有运作空间。

  “从紧”但不是滑向“极度从紧”,保持“弹性”但不能变相为“全面放松”,这应当是我们对从紧货币政策的全面、准确的理解;体现从紧货币政策的每一项具体政策措施,都应竭力做到分析准确、对策准确、执行准确,这是我们对于从紧货币政策执行上的期待。

(责任编辑:佟菲)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说 吧更多>>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