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8月3日电(记者:陈玉明)中国重型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不但在企业管理体制改革方面成效显著,而且其自主创新工程也颇令人瞩目。
据
中国重汽集团董事长马纯济介绍,重汽2001年重组的时候,企业只有一个系列78种车型。
这几年,公司通过加大技术研发投入,现已开发出豪沃、斯太尔王、金王子等九大系列2700多种车型,成为我国重卡行业驱动形式和功率覆盖最全的重卡企业。当初重汽的产品目录只有3页纸,现在的目录如果列出来有一本字典那么厚。
正由于有这种自主创新精神,今天的中国重汽才能昂首阔步地迈向国际舞台。
从“比着葫芦画瓢”做起 在自主创新方面,中国重汽有过很惨痛的教训。1985年第一辆斯太尔重型汽车在中国重汽下线,这是我国第一个全面引进的国际先进重卡技术项目。此后17年里,重汽对引进的斯太尔技术一直停留在消化吸收上,没有开发出一款新车。
2001年重汽重组之后,马纯济总结重汽困难时期的教训,重要一条就是创新不足。马纯济要求技术人员“比着葫芦画瓢”,自己造个车试试。马纯济说:“只有敢于尝试,才可能有创新和发展;如果连试都不敢试,那一切都无从谈起。”
在这种创新理念指导下,2003年重汽开发出了斯太尔王,第二年就实现了1.5万辆的销量。2006年重汽研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豪沃系列重卡,2007年豪沃系列产销突破6万辆,成为市场上最受欢迎的重卡。此外,重汽还自主研发了码头牵引车、水泥搅拌车等特种产品,不仅替代了进口,而且成功实现了批量出口。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马纯济不胜感慨地回忆道,在重组之初,中国重汽只有单一系列的产品,没有一项专利。当时跟国外大公司谈合作,别人拿出专利技术要跟我们算投资和入股的问题,展开一张大纸都是专利技术,而我们当时一条都没有。
马纯济说,这几年来,重汽高度重视产品研发和自主知识产权保护,现在重汽已累计申报专利803项,其中专利授权656项,几乎每三天就有一项专利产生,成为全国汽车行业专利最多的企业。
重汽的“独门武器” 2008年7月1日,我国全面实施国Ⅲ排放标准。这项政策的实施对于许多重卡生产企业而言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对重汽而言,却是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因为它已经掌握了一项同行所没有的“独门武器”??EGR国Ⅲ发动机。
发动机是汽车的心脏。在国内重卡市场,目前使用广泛、符合国Ⅲ排放标准的发动机是电控高压共轨发动机,但这种发动机中最关键的燃油喷射系统的技术目前被博世、电装、德尔福等少数几家国外公司所垄断。这种技术垄断不仅大大增加了国内重卡企业的制造成本,更严重的是,它还在一定程度上威胁到了本土企业的产业主导权。
重汽在这方面可谓未雨绸缪。早在2005年底,中国重汽就开始组织技术力量重点研究国Ⅲ技术,前后投入2亿元,历时近两年的时间,终于在国内率先成功完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采用EGR(废气再循环)技术的国Ⅲ柴油发动机,这也是目前国内唯一采用EGR技术的国Ⅲ柴油发动机。EGR国Ⅲ发动机不仅具有安全、可靠、节能等特点,而且价格比电控高压共轨发动机低1万元以上,具有很明显的竞争优势。
中国重汽集团总经理蔡东说,重汽的目标是走向全球,重汽不能做西方国家的代理工厂,所以我们要完善自己的产业链,把核心竞争力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走向全球要有自主品牌 蔡东希望中国重汽能走向全球。“一个企业如果不走向全球,必然走不远。”他说。
要想打入国际市场,就必须拥有自主品牌。这方面,中国重汽曾经经历过一次“斯太尔之痛”,坚定了重汽打造自主品牌的决心。
几年前,中国重汽集团副总经理韦志海准备去沙特开拓海外市场,结果第二天他就接到斯太尔品牌的拥有者德国MAN公司的律师函,称按照合同约定,重汽出口产品不能打斯太尔品牌。
这次“斯太尔之痛”让重汽人铭记在心。此后,重汽着力于二次创新和原始创新,努力开发新产品,打造自己的品牌。于是,重汽在斯太尔之外有了斯太尔王、豪沃、金王子、豪骏、豪运等一系列自主品牌产品;特别是豪沃,2005年投产,第二年就一次签约出口10000辆。
2004年整车出口不到60辆的中国重汽,2007年整车出口已达15000辆,占当年全国重卡出口总量的60%。随着产品的大量出口,中国重汽“SINOTRUK”品牌已在产品出口国家享有一定的知名度,并曾被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世界生产力科学联盟共同授予“世界市场中国十大年度品牌”和“中国十大世界影响力品牌”两项大奖。
“中国的重卡技术源自苏联,但2007年中国重汽已经有6000多辆车进入俄罗斯市场了,现在俄罗斯到处都能看到我们的车子。”蔡东颇为自豪地说。
马纯济则对记者描绘了这样一幅蓝图:2010年中国重汽确保完成“三个三分之一”的目标,即中国重汽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重卡行业的三分之一左右,公司全部产品的三分之一左右进入国际市场,达到或基本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自主创新的新产品占到全部产品的三分之一左右。
(责任编辑:马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