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股东自由增持不超过2%可以先做后申请的增持新规就是一剂温良中药。但这剂温良中药还需一个药引子,才能达到最佳药效。
对于此次增持新规的修改,监管层认为是适应股权分置改革后资本市场发展实践的需要做出的程序性调整,符合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化原则,符合我国资本市场的实际情况。
市场人士认为,管理层正面回应市场的疑问,积极采取措施来完善市场制度,以期提振市场信心,消除市场疑虑和恐惧。
总的来看,投资者也看好这个基于长远考虑的市场内在稳定机制的有机组成部分。据悉,各国和地区都允许上市公司股东继续增持股份,并制定有相应的信息披露规范。
A股市场增持的案例也时有发生。从今年年初到现在,沪深两市已有几十家上市公司回购、增持本公司股票。其中比较典型的是张江高科,增持已经制度化。据了解,早在2006年3月,张江集团就委托上海国际信托投资有限公司发行指定流通股投资资金信托计划,仅用于购买上市公司的流通股票,信托计划期限为6年。2007年2月,两期信托计划又新增资金1300多万元,也将用于在二级市场购入张江高科股票。这种做法值得其他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借鉴。
但相较于香港市场来说,A股市场的自由增持行为就相形见绌了。对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增持股份行为,境外成熟资本市场大多采取严格而富有弹性的监管措施,这就给控股股东的增持行为提供了便利。比如香港今年以来增持的案例就远超百起。
但不可忽略的是,境外市场频繁采用增持的办法来稳定投资者信心,并且能够收到成效,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境外上市公司更注重现金分红。数据显示,2007年沪深两市共779家上市公司实施现金分红,占上市公司家数的50%,派现总额2757亿元。而香港上市公司的现金分红频率和金额要远高于国内上市公司。
此外,境外股市的投资者大多数都是理性投资者,当上市公司股票市盈率超过20倍时,就会显得非常谨慎。投资者在意的是上市公司的现金分红,享受上市公司高收益带来的红利。而国内投资者更热心的是赚取股价差价,这与国内现金分红水平不高有关。
采用更为市场化的股份增持制度安排,是积极适应全流通市场实践的需要。在借鉴成熟市场的监管经验和做法的同时,还要增强资本市场的财富效应。很难想象,投资者会怎么看待“一毛不拔”的采取自由增持股份的上市公司。
当然了,国内也有一些公司比较注重现金分红。比如,上文提到的张江高科。公司从1996年上市至今共有7次现金分红,从2003年开始至今就有5次现金分红,实现了5年连续分红。在张江高科公布增持方案后,公司股价明显要强于上证综指表现。但这种公司在A股市场上屈指可数。
因此,让自由增持起到稳定投资者情绪、提振其信心的作用,除了在增持法规上做出相应修改外,还应对上市公司实施强制分红制度。
在我国,大量上市公司处在高速成长期,侧重资本积累和扩张,分红主动性不足,加之公司治理机制尚不健全,企业分红约束力不强。为切实保障公众投资者合法权益,近几年来,监管部门一直在鼓励、支持、推动和督促上市公司加大分红力度,特别是将上市公司再融资审批与最近三年的现金分红以及现金分红占公司可分配利润的比例挂钩,取得了较好效果。
在上周五的新闻发布会上,监管层允诺,将进一步完善分红制度,逐步引导上市公司在公司章程或年报中明确分红政策。进一步严格上市公司分红作为再融资的前提条件。同时,协调推动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进一步发挥现金分红的表率作用。
所以,要想让增持新规这剂温良中药发挥其效用,还需要现金分红这个药引子来催发其药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