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考核办法》体现广州市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成为我省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和建设宜居城市“首善之区”的目标和要求。
今天,《广州市区(县级市)局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落实科学发展观评价指标体系年度考核评价办法》(以下简称《市考核办法》)正式在《广州日报》上全文公布。
这次出台的《市考核办法》,共9章、59条,另有9个附件材料。在对区(县级市)的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考核中,既包括了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又包括人民生活和环境质量,特别是强调经济“蛋糕”的人均水平,强调居民收入增长速度与经济增长速度的衔接,强调耕地的保护和生态环境的优化。同时,指标中关于经济质量的要求也很明确,鼓励提高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所占比重,鼓励研发经费的增加,鼓励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以及提高单位土地面积的产出率。应该说,广州市的这套指标能较好地反映领导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绩,可以有效地引导今后的决策与政策,从而开创“首善之区”发展的新局面。
昨日,本报记者就《市考核办法》出台前因后果采访市委组织部、市发改委和市统计局等部门及专家,对该办法进行权威解读。
文/记者严利 通讯员穗组
解读一:考核原则
以人为本成核心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围绕这一基本内涵,制定广州市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出发点是,突出以人为本的核心要求,强调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目标,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同时,立足广州的城市特质,制定广州市评价指标体系要以不断提升和强化中心城市的集聚辐射能力和综合服务功能为重点,按照“五个统筹”的根本方法,推动全社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文明和谐、民主法治的科学发展道路,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为此,广州市评价指标体系以满足人的多层次需求和完善城市功能作标尺,将城市发展与人的生存、发展、享受等需求紧密结合起来,总体衡量广州经济社会的发展程度,构建以实现人的安全需求、生活需求、交往需求、创业需求等为核心指标的评价导向,真正体现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了人民,为进一步完善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奠定基础,为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提供客观依据。
解读二:考核标准
群众满意度成定性考核
《市考核办法》对区(县级市)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考核评价,包括实绩考核、民主测评和群众满意度评价三个方面。实绩考核采取定量考核,民主测评和群众满意度评价采取定性考核,较好地把德、能、勤、绩、廉通过量化,实现定量与定性考核的有机结合。
其中,实绩考核主要是对各区、县级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情况进行量化考核。在原有行政区域划分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各区、县级市在城市总体发展中所承担的功能的差异性以及各区、县级市自然条件、发展环境、人口状况及经济发展基础等比较优势。将全市12个区、县级市划分为中心城区、新城区和县级市三个区域类型。
中心城区(包括越秀、海珠、荔湾、天河、白云、黄埔6个区),是广州的城市中心,以创建先进文明城区为标准,重点评价其在社会管理、社会公平、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人居环境以及现代服务业发展等方面的状况。新城区(包括花都、番禺、南沙和萝岗4个区),发展潜力大,发展速度比较快,重点评价其在经济增长、产业结构、环境保护、自主创新以及公共服务等方面的状况。县级市(包括从化、增城),综合评价其在经济增长、社会公平、公共服务、资源消耗、环境保护、森林覆盖率等方面的状况。
民主测评主要是通过发放民主测评表、个别谈话、专项调查等方式,对区(县级市)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政治业务素质和履行职责情况进行评价。群众满意度评价主要是指社会各界对区(县级市)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成效和形象的社会认可度进行评价。在进行民主测评的同时,开展群众满意度的评价,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让“群众满意”成为检验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有利于促进领导干部改进作风,更加注重民生,关心群众疾苦。
同时,《市考核办法》还对党政工作部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主要通过机关民主测评、区(县级市)直对口部门评价和部门代表互评等方式,对市直部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发挥职能、完成目标任务、服务基层群众等情况进行定性评价。机关民主测评主要了解市直部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现实表现,在述职述廉的基础上进行;区(县级市)直对口部门评价是各区(县级市)直对口部门对市直部门的行政效能进行评价,参加评价人员包括区(县级市)直对口部门中层以上干部,由各区(县级市)委组织部协助开展。部门代表互评主要是对市直部门工作满意度进行评价,由市直各部门派代表参加,同时邀请部分市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工作服务对象代表参与。
解读三:考核内容
考察指标达41个
《市考核办法》明确评价指标体系的框架,评价指标体系均分为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人民生活、生态环境等四个指标组,共41个指标。结合不同地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发展实际,每类区域的评价指标包含共同指标和类别指标。其中,共同指标为22个,类别指标为19个。
在指标的选取上,既力求从经济、社会、民生和生态等多方面反映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和要求,又立足现有统计基础,从推进广州市城区发展的实际出发,侧重对工作成效的考核;既注意与省制定的落实科学发展观评价指标体系以及“十一五”规划指标体系充分衔接起来,又注意与市委、市政府推动广州科学发展、建设全省“首善之区”的决定要求有机衔接起来,体现广州发展特色和区域发展特点,确保考核评价口径的一致性、连贯性。
此外,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体现动态开放原则,在保持相对稳定的基础上,今后可根据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作适当调整,从而使考核评价指标体系能与时俱进,更加科学。
在设置指标时,广州市高度重视与省制定的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相衔接。在制定的考核指标中,与省对接的指标16个。另外,结合区(县级市)的实际,新增设了25个有别于省的指标。
特别引人关注的是,全市12个区、县级市划分为中心城区、新城区和县级市三个区域类型,既有共同评价考核指标,又对不同地区设计不同的考核类别指标。评价指标体系设计重在体现导向性,指标的选取原则是突出重点,反映区域功能的差异性,19个类别指标更加突出区域特色与发展重点。
在经济发展指标组,对中心城区,设计“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旨在引导其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经济辐射力和带动力。对新城区和县级市,则设置“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指标,引导其以二产带动三产、三产促进二产发展。以实现不同区域的产业结构调整优化。
在社会发展领域组,中心城区发展突出管理和服务,设置了“‘五个一’工程建设完成率”指标;根据城市化水平的不同,中心城区设置了“高中毕业生升学率”、“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合格率”和“信息化发展指数(中心城区与新城区合成指标相同,县级市合成指标不同)”;新城区和县级市设置了“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镇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合格率”指标。
在人民生活指标组,为体现政府在公共服务领域所作的努力,中心城区设置了“城镇住房困难户占总户数的比重”、新城区和县级市设置了“农村低收入住房困难户占总户数的比重”指标;县级市设计了“城乡居民收入之比”指标,用以衡量城市与农村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
在生态环境指标组,中心城区突出反映其提升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为此,设计了“‘五个一’工程建设完成率”、“河涌综合整治任务完成率”、“新建和改造道路‘三线’下地率”等指标;新城区和县级市则加强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能耗水平控制,设置“万元GDP能耗降低率”和“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率”指标。为市区市容环境卫生的重视程度,中心城区和新城区均设置了“市容环境卫生综合评价指数”指标。为强化县级市自然、环境协调发展,县级市设置了“森林覆盖率”作为考核指标,用以反映其生态环境状况。
指标权重的确定。指标权重的确定,突出体现以人为本,注重人民生活水平的全面提高,注重社会事业发展和社会和谐,注重经济结构的优化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增强,注重城乡和区域的协调发展,注重资源的节约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如在“经济发展”上,中心城区的权重为30(按100计算),低于新城区的31,高于县级市的28,而社会发展权重则为22,高于新城区和县级市的21,表明中心城区更加重视社会事业的发展和改善。在“生态环境”上,县级市则为28,高于中心城区和新城区的25,表明从化、增城两个县级市作为广州生态屏障,应格外重视保护生态环境。这种针对不同区域特点设计的权重,考虑到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情况,考虑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当前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差别,更能充分调动地方党政领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根据实际情况科学制定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解读四:四大指标组
强调经济“蛋糕”人均水平
《市考核办法》四大类指标组既包括了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又包括人民生活和环境质量,特别是强调经济“蛋糕”的人均水平,强调居民收入增长速度与经济增长速度的衔接,强调耕地的保护和生态环境的优化。同时,指标中关于经济质量的要求也很明确,鼓励提高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所占比重,鼓励研发经费的增加,鼓励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以及提高单位土地面积的产出率。
经济发展更加注重资源节约和产业优化升级。为评价经济发展状况设置了8个指标。其中与省一致的指标5个,包括GDP发展速度、人均GDP发展速度与GDP发展速度之比、行政运行成本占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比重、民营经济增加值发展速度和R&D经费占GDP比重。区别于省的指标3个:人均本级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发展速度、单位建设用地产出率和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占GDP比重。“单位建设用地产出率”指标的设置,主要考虑到土地资源的集约节约使用,强调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占GDP比重”指标的设置,旨在引导大力发展高端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社会发展更注重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公众安全。社会发展领域的评价指标6个。除了与省一致的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支出占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比重、符合政策生育率、社会安全指数和民主法治建设指数4个指标外,还新增每万人口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和每10万人法定甲乙类传染病和食物中毒发生率两个指标。“每万人口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是指地区内的“三馆一站”,即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或科技馆、文化馆和文化站的公共房屋建筑面积与本地区常住人口总数(以万人为单位)的比值,用以反映地区内面向公众的文化设施服务水平。“每10万人法定甲乙类传染病和食物中毒发生率”。是指法定甲乙类传染病发病数和食物中毒发生数与常住人口之比。该指标的设置反映了卫生和食品的安全状况,反映政府对传染病和食品卫生安全的控制能力。
人民生活更加注重民生和民意。本组设置的评价指标4个。其中,与省一致的指标1个: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区别于省的指标3个: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就业率、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发展速度与GDP发展速度之比和城市环境管理案件交办整改率。就业和收入是民生之本、民生之源。“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就业率”指标的设计,主要反映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和对失业人员再就业的扶助力度。“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发展速度与GDP发展速度之比”指标主要反映经济增长能否给老百姓带来实惠。是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弹性系数。如果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则强性系数为1;如果两者差距很大,或偏离1的程度较大,则说明相关政策需要调整。“城市环境管理案件交办整改率”是指辖区范围内受理市12319系统交办的“两违”、“六乱”、工地管理、环保噪声、环境卫生、占道经营、市政设施等问题的整改情况。要求整改率在90%以上。主要体现环境管理水平,如果指标值偏低,对社会居民生活环境的和谐稳定肯定会有影响。
生态环境更加注重政府对环保的投入及工作力度。生态环境领域评价指标4个。与省一致的指标2个分别是耕地保有量和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完成率。区别于省的指标2个:分别环保投入占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比重和绿化覆盖率。指标的设计旨在促进政府增强对保护环境的认识,加大环境保护的力度。同时,也是反映政绩的重要标志,反映社会和谐与否的重要依据。
解读五:考核特点
更加注重民生民意
谈及《市考核办法》所具有的广州特色,《市考核办法》制订部门和专家均表示,市九次党代会上,广州市委、市政府提出“民生为主、富民优先”的思想,并在去年出台“惠民66条”,昨日,惠民补充17条又正式在本报公布,这些惠民措施,在考评办法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这意味着《市考核办法》是继续深入贯彻惠民66条及其补充意见的制度保障,充分体现了广州市委、市政府坚持执政为民,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科学发展理念。
在改善民生、推进社会建设方面,《市考核办法》既强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共同要求,又针对中心城区、县级市和新城区不同的情况,各有侧重,分类引导,弥补不足,缩小差距。因此,选取了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支出占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比重、每万人口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社会安全指数、城镇失业人员就业率、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等公共指标,又有针对性地设置了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合格率、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城镇住房困难户占总户数的比重、农村低收入住房困难户占总户数的比重、城乡居民收入之比等不同类别的指标。
同时,《市考核办法》更加突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一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坚持节约与开发并举、节约优先,依靠科技进步,切实抓好节能、节水、节地、节材,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二是以水、气治理和生活垃圾、固体废弃物处置为重点,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三是加强生态建设和自然生态保护,以生态绿化建设、环境保护和监测管理为重点。因此,设置单位建设用地产出率、万元GDP能耗、环保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的比重、绿化覆盖率等指标。
《市考核办法》更加突出自主创新。增强城市国际竞争力,核心是增强城市的创新能力。为体现广州市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经济发展,营造激励创新的体制环境,深入推进经济社会信息化,推进集成创新,不断提高原始创新能力,抢占科技制高点,培育经济增长点。设置信息化发展指数、R&D占生产总值比率、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占GDP比重等指标。
突出现代产业发展,也是《市考核办法》的特点之一,为体现广州市把发展现代服务业放在优先位置,力争中心城区取得现代服务业的大发展;加快新城区和县级市二三产业协同发展,扩大经济规模,提升经济素质。设置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的比重以及二三产业增加值占经济的比重等指标。
此外,突出新城区和县级市统筹发展的思路,也在《市考核办法》中明确体现。广州市未来发展的机遇和空间主要在新城区和县级市,难点和薄弱环节主要也在新城区和县级市。正确处理好中心城区与新城区和县级市关系,争取在构建新型的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这既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广州加快推进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的内在要求。为此设置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发展速度与GDP发展速度之比、耕地保有量等指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