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下半年以来,财政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按照“控总量、稳物价、调结构、促协调”的基本要求,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稳健的财政政策,并注重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加强财政宏观调控,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积极应对形势变化,调整财政支出规模和结构
财政部门继续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通过合理安排预算,体现中央的宏观调控政策导向。预算执行过程中,面对汶川特大地震等自然灾害,依法调整支出规模和结构,加大抗灾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支持力度,促进了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一)继续减少财政赤字和国债资金规模
围绕“双防”的宏观调控首要任务,合理把握支出规模,适当减少财政赤字和长期建设国债规模,同时,增加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规模,确保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和薄弱环节的资金需要。今年安排中央财政赤字1800亿元,比去年预算赤字减少650亿元,预计占GDP的比重下降到0.6%。中央政府投资总规模安排1521亿元,增加177亿元,其中,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规模调整为1221亿元,增加377亿元;国债项目资金规模调整为300亿元,减少200亿元。中央政府投资重点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生态环保、社会事业领域项目以及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优先支持灾后恢复重建。
(二)大力支持抗灾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
今年年初,努力保障抗击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全国财政共投入各项抗灾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资金598.38亿元,其中,中央财政295.37亿元,地方财政303.01亿元。
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财政部门紧急行动起来,千方百计筹措并统筹安排资金,全力保障抗震救灾资金需要。截至8月11日,通过动支中央预备费和调整现有支出科目,中央财政统筹安排抢险救灾资金250.92亿元,地方财政共投入抗震救灾资金69.92亿元。从建立中央财政灾后恢复重建基金等九个方面,研究提出支持灾后恢复重建的相关政策措施。今年通过依法调整当年中央预算,共安排灾后恢复重建基金700亿元,增加了支出规模,截至8月11日已下拨323.2亿元。明后年将继续作出相应安排,预计三年累计安排灾后恢复重建基金2500亿元。中央国家机关公用经费一律压缩5%,地方也相应压缩机关公用经费,节省的资金专项用于抗震救灾。
二、有效运用财税政策杠杆,促进物价稳定
财政部门把防止物价过快上涨放在宏观调控的突出位置,充分发挥财税政策作用,努力把物价涨幅控制在经济社会发展可承受范围内。
(一)积极支持粮油肉等农副产品生产
在大幅增加惠农补贴、实行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的同时,建立和完善扶持生猪、奶业和油料生产发展的财税政策措施,大力支持农副产品生产。去年实施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收购小麦579亿斤;中央财政支出105.3亿元,实施了能繁母猪饲养及保费补贴、优质后备奶牛饲养补贴、生猪和奶牛良种补贴及疫病防控、生猪调出大县奖励、油菜良种补贴等一批政策措施,保障了农副产品市场供应。今年中央财政启动粮食最低收购价预案,提高了稻谷和小麦最低收购价;进一步健全了促进生猪、奶业和油料生产发展的财税政策,扩大补助范围,提高补助标准。此外,对一些价格矛盾短期内难以理顺的资源性产品,通过补贴、退税等方式对生产企业予以支持,维护市场稳定。
(二)运用税收等政策手段确保国内市场供求平衡
去年底取消了小麦、稻谷等原粮及其制粉产品的出口退税,并自2008年1月1日起开征5%?25%不等的出口暂定关税,制定并延长大豆进口税收优惠政策。今年以来先后三次调高化肥产品出口关税,化肥出口量大幅下降。2007年11月?2008年6月,累计安排680万吨汽柴油可享受进口环节增值税先征后返政策。为进一步增加国内市场供给、降低相关行业生产成本,自今年6月起下调部分食品、饲料、药品、棉花等6类共26个税目商品的进口税率,降税平均幅度超过50%。此外,积极支持做好粮油肉等重要商品的储备调控,发挥好储备商品物资调控市场的“蓄水池”作用。
(三)及时落实和完善各项财政补贴政策
为缓解物价上涨对城市低收入群体的影响,去年8月、10月和11月三次出台了临时提高城市低保对象补助水平的政策,今年1月和7月又分别两次按照每人每月15元、10元的标准提高城市、农村低保对象补助水平。对遭受低温雨雪冰冻灾害严重的湖南等7省份,从今年2月份起按每人每月15元、10元的标准分别给城市、农村低保对象发放3个月的临时补贴。截至今年7月底,中央财政已下拨城乡低保补助资金363.1亿元,同比增长112%。为缓解物价上涨对普通高校学生生活的影响,今年上半年中央财政累计安排资金5.08亿元,对普通高校全日制在校本专科和研究生给予临时伙食补贴,地方财政也作了相应安排。此外,为缓解成品油调价对部分困难群众和社会公益性行业的增支压力,去年中央财政对渔业、林业、城市公交、农村道路客运、城市出租车等五大行业给予油价补贴149.6亿元,截至今年6月20日中央财政累计下达2008年油价补贴资金365.4亿元。
三、强化和完善支农惠农政策,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财政部门大幅增加财政支农资金,不断巩固和完善各项强农惠农财税政策。今年中央财政年初预算安排用于“三农”的各项支出5625亿元,加上上半年预算执行中增加330.5亿元,中央财政安排的“三农”投入达到5955.5亿元,比去年实际增长37.9%,占中央财政预算支出的17.1%。
(一)大幅增加对农民的补贴
今年中央财政进一步加大对农民的补贴力度,预算安排对农民补贴支出1335.9亿元,增长23.4%。上半年,根据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涨价的新形势,提前预拨了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支农专项资金,并在预算执行过程中新增农资综合直补234亿元,总额达到716亿元,加上从粮食风险基金中列支的151亿元粮食直补资金,今年对农民种粮直补和农资综合直补达到867亿元,截至7月底已兑付826.51亿元,占应拨资金的95%。新增农作物良种补贴50亿元,总额达到120.7亿元,截至7月底已拨付97.7亿元,占应拨资金的81%。加上预算执行中新增对农民补贴284亿元,今年中央财政累计安排对农民补贴支出1619.9亿元,比去年实际增长49.6%。地方财政也相应加大了对农民的补贴力度。
(二)加大对农业生产的支持力度
大力支持农业生产发展,中央财政今年预算安排支持农业生产的支出3044.5亿元,增长17%。其中,安排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022.8亿元,重点用于支持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以及农村饮水、道路、电网、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农业综合开发资金127.2亿元,重点支持粮食主产区中低产田改造和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稳定和完善产粮(油)大县奖励政策,安排奖补资金165亿元;完善退耕还林补助政策,投入退耕还林补助资金375亿元;扩大农业保险试点范围和试点地区,提高保费补贴比例,安排60.5亿元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资金;创新财政扶贫机制,投入财政扶贫资金167.3亿元,重点向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地区、边境地区和革命老区倾斜,向遭受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地震灾害的省份倾斜。同时,国家财政继续加大投入力度,支持农村社会事业发展。
四、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支持发展方式转变
财政部门不断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加大投入力度,支持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鼓励中小企业发展,促进节能减排、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积极扩大内需尤其是消费需求,有效发挥了财政在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中的职能作用。
(一)大力支持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
建立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促进科技创新,今年全国科学技术支出预算2152.82亿元,增长20.7%,其中,中央财政1133.98亿元,按可比口径增长26.1%。优化科技投入结构,加大对公益性科研机构和公益性行业科研的支持力度,支持国家实验室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国内重大装备制造业振兴和国家战略性产业发展。促进企业自主创新,开展创新风险投资试点,为企业技术创新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二)加大对中小企业发展的支持力度
积极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中央财政今年预算安排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各类专项资金共计35亿元,增长20.3%,重点用于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投融资环境建设以及中小企业公共服务机构开展技术服务和管理咨询等。实施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对符合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减按20%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对国家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分别比一般企业所得税税率低5个和10个百分点;将增值税、营业税的起征点分别由纳税人月销售额600?2000元和200?800元提高到1000?5000元,减轻了中小企业税负。完善担保体系,帮助中小企业融资。加强财政引导,支持设立担保机构。安排专项补助资金,对担保机构开展中小企业担保业务给予奖励和补贴。对纳入全国试点范围的非营利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再担保机构从事担保业务取得的收入,三年内免征营业税。
(三)切实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中央财政今年预算安排节能减排资金270亿元,增加35亿元。继续支持十大节能工程、中西部地区污水管网、污染减排监管体系等建设。加大鼓励节能减排的财税政策力度,对符合条件的节能环保项目及专用设备投资实行定期减免或抵免企业所得税政策。中央财政采取以奖代补办法,对节能减排工作给予补助和奖励。
加大环境保护投入,今年全国环境保护支出预算1281.7亿元,增长28.7%,其中,中央财政1027.51亿元,增长31.4%,重点用于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能源节约利用及可再生能源发展等。完善促进资源综合利用及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的财税政策,调整提高了焦煤、铅锌矿石等矿产资源的资源税税额标准,促进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建立资源型企业可持续发展准备金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在太湖流域开展排污权交易试点。
(四)积极扩大内需尤其是消费需求
完善扩大内需尤其是消费需求的财税制度。完善有利于消费结构升级的税收和收费政策,降低居民储蓄存款利息个人所得税税率,提高工薪所得费用扣除标准,增加个人收入,减轻低收入者税负。完善消费税制度,引导居民合理消费。支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稳定居民消费预期,促进居民消费稳步增长。保持固定资产投资合理增长。优化政府投资结构,增加社会事业和生态环境建设投资。调整和完善税收政策,加快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遏制高耗能、高排放和产能过剩行业盲目发展。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新的企业所得税法于2008年1月1日起实施,促进了税负公平和利用外资质量的提高。增值税转型改革试点范围扩大到东北和中部地区26个老工业基地城市的八个行业,以及汶川地震受灾严重地区的有关行业,有利于促进企业投资,扩大内需,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
五、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财政部门积极支持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事业发展,保障优先发展教育,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帮助城市低收入家庭解决住房困难,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促进了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中央财政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增强地方政府尤其是基层政府的公共服务和保障民生的能力,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今年中央财政预算安排对地方转移支付17355.33亿元,增长23.8%,其中,财力性转移支付8467.02亿元,增长18.8%;农业、社保等专项转移支付8888.31亿元,增长29%。
(一)保障优先发展教育
大力支持教育事业发展,促进教育公平,今年全国教育支出预算9081.95亿元,增长27.5%,其中,中央财政1561.76亿元,增长45.1%。进一步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水平,全面实施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在试点基础上从今年秋季学期起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从今年春季学期开始,进一步提高国家课程免费教科书补助标准。全面落实普通本科高校、高等和中等职业学校及中西部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继续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
(二)促进医疗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
全国财政今年安排医疗卫生支出2499.06亿元,增长26.6%,其中,中央财政831.58亿元,增长25.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从今年起全面实行,用两年时间将筹资标准由每人每年50元提高到100元,其中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补助标准由每人每年20元提高到40元。扩大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逐步将城镇非从业居民纳入覆盖范围,今年试点城市的数量扩大到全部地级城市数量的50%以上。
(三)支持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和促进就业
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努力扩大就业,今年全国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预算6684.33亿元,增长23.9%,其中,中央财政2761.61亿元,按可比口径增长19.9%。支持全面建立和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月人均财政补助标准由30元提高到50元,中央财政补助资金较去年增长两倍。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从2008年1月1日起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和老工业基地予以支持。实施支持积极就业的财税政策,大力促进就业工作。
(四)加强廉租住房保障
按照国务院规定的资金来源渠道积极筹措资金,帮助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中央财政今年预算安排廉租住房保障资金68亿元,增长33.3%,地方财政也相应加大了投入。明确落实住房保障政策中的税费优惠政策,对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房建设一律免收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和土地出让金,对按规定向保障对象出租廉租房屋取得的租金收入免征营业税、房产税。
(五)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今年全国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预算1072.64亿元,增长19.4%,其中,中央财政253.05亿元,增长20.1%。加快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支持具有公益性质的博物馆、纪念馆和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免费开放。大力支持2008年北京奥运会、残奥会举办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