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叶一剑 特约记者 贾玉丽
王永苏正在等待一份来自中央政策研究室的调研报告,该报告将会对河南省近年来“不以削弱农业为代价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核心经验做出总结。
王永苏现为河南省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此前一周,他陪同来自中央政策研究室的两位课题组成员走访了河南省许昌和漯河的多个地方。
7月17日至25日,以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杜鹰(杜鹰新闻,杜鹰说吧)为组长的国家粮食战略工程河南核心区建设调研组完成了调研。杜鹰表示,建设国家粮食战略工程河南核心区,这一战略目标绝不仅仅在于增加粮食产量,更是河南在今后发展中走一条什么样的崛起之路的问题。
此前,在河南省上报国务院的《国家粮食战略工程河南核心区建设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河南省提出了2020年之前粮食增产300亿斤的目标。
国家粮食战略工程河南核心区建设调研组要求,河南省此前上报国务院的《纲要》需进一步做深、做细、做实规划方案,并于十七届三中全会前后向国务院做出汇报。
记者从纲要起草组获悉,河南省正在加紧制定完善的《纲要》中,提出了一系列促进农业发展体制改革的机制设计,试图建立促进粮食稳定增产的长效机制。
河南经验粮食增产
“中央政策研究室的这次调研,就是为了解释河南是怎样实现粮食增产和工业化、城镇化齐头并进的,并将河南经验向中西部省份进行推广。”王永苏告诉本报记者。
此次调研的直接背景就是,河南省今年上半年粮食产量首次突破600亿斤,有望连续三年实现粮食产量过1000亿斤,此前,该省粮食产量连续8年保持全国第一。与此同时发生的是,自2003年以来,该省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保持了连续62个月的30%以上的增速,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迅速。
对河南经验,在中央政策研究室的课题组成员在河南调研过程中,王永苏提出: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是一条核心经验。
王永苏所算的一笔账是,按照目前河南省每年2000万劳动力的农村劳动力输出来看,如果一年的打工所得按照1万元来算,可以流向农村的资金就将达到2000亿,而按照河南省现有的每亩80元的农村财政补贴水平,一年河南省的农业财政补贴也就是80亿,两相比较,劳务经济对增加农业投入、提高粮食产量的作用非常明显。
而且,除了农业投资增加以外,因为年轻的劳动力的外出打工,客观上促进了耕地的集中,进而,促进了粮食生产的增加。
也就是在此挑战下,河南省在申请国家建设粮食生产核心区的过程中,充分表达了加大资金投入、促进农业体制变革和与粮食加工相关工业布局向河南倾斜的诉求。
规划直指农业体制变革
河南建设粮食生产核心区的设想,是在现有1.08亿亩耕地中,用7500万亩作为粮食生产核心区。并确保到2020年,粮食产量由目前的1000亿斤提高到1300亿斤。
粮食生产核心区的布局是全省范围,分布在除豫西山区以外的所有地区,包括黄淮海平原、山前平原、南阳盆地,覆盖全省93个县。
在粮食生产核心区,将配套实施中低产田改造、大型商品粮基地建设、重点水库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农业机械化、粮食流通体系建设等17个项目的建设。
此前,记者获得的消息是,国家和河南地方在实现增产期间的资金投入将在千亿规模。
河南省发展研究中心农村处处长刘云表示,“这次核心区建设,其内涵就在于探索如何走出一条工业化、城镇化与粮食安全共赢的崛起之路。既要探讨在加快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中促进粮食稳定增产,又要以农业化促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刘为起草组成员之一。
为此,在粮食核心区的规划方案中,起草小组提出了“十种机制”。具体包括,获得国家集中资金的投资机制、使粮食生产区人均财力达到全国人均财力水平的补贴机制、解决粮食产业化问题的现代农业经营机制、解决规模经营的土地流转机制以及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机制、粮食流通机制、金融支持机制、粮食稳定增长科技创新机制、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机制、农村社会发展保障机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