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广东省(不含深圳)收入人身险保费415.8亿元,而同比翻倍的高增速也引发业界关注。日前,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执行院长郝演苏教授辗转粤港调研,其估算至少有100亿元热钱流入广东人身险市场。对此,昨日广东省保监局紧急回应,在否认热钱涌入的同时也表示“保险产品并不具备吸引热钱的基本条件”。
分歧一热钱造就广东保费膨胀?
上半年广东省人身险保费收入92.63%的增速,远高于全国63.94%的平均数字,其中75%以上的保费贡献来自银保渠道。“今年上半年,江苏、上海、北京等国内一线省市在保费基数很高的情况下,增长都低于全国均速。”郝演苏提出两个质疑,上半年《劳动合同法》实施,珠三角企业不景气,流入保险市场的大量资金从哪里来?广东百姓金融意识历来较高,为何愿意投资如此保守的保险产品?
对此,广东保监局回应称,除了资本市场低迷令资金向保险市场回流外,险企和银行对于银保的重视也是令人身险高增速的原因。“寿险一般是上半年推银保趸交产品上规模,下半年推期缴产品以优化结构,部分公司现在就完成了全年任务,目前银保业务已经呈环比下降趋势。”保监局新闻发言人杨燕歌还透露,过去一年中又有8家险企的省级分公司进入广东,相当于已有17家的一半,其业务拓展成为今年前8个月保费增长的巨大动力。
分歧二是否有100亿元境外资金流入?
对于100亿元的热钱流入规模,郝演苏解释说,“今年上半年,广东人身险同比92.63%的高增长率带来的增量保费是200亿元,而按一线地区50%的正常增长率推断,200亿的增量有一半即100亿元来自境外。”
而就郝演苏调研的珠海、中山、东莞等三座热钱流入集中的城市,广东保监局也进行了相关审查统计。“2008年1?8月,在上述三市投保的外籍人士(含港澳及境外其他国家和地区)共6991人,保费收入8.3亿元,占同期人身险保费收入的8.3%,人均保费仅有11.9万元。”广东保监局统计处处长杨燕歌表示,“保险产品和一般银行存款不同,还有一个保障功能,基本以实名制购买为主。因此,境外资金借用内地人身份证件购买保险产品的现象并不多见。”
分歧三境外资金购买保险算不算热钱?
“我们的调研表明,由于港币与美元挂钩,许多港澳人士为了防止港币贬值及获得较高利息,将资金投向了以人民币计价的银行保险理财产品,其中又以万能险最为受宠,因为该险种具有保底功能、较高收益和进退方便等特征。”在郝演苏看来,投连险、万能险和保障功能较低的趸缴中短期分红产品统属“披着”保险外衣的理财型业务,因此可吸引热钱流入。
但广东保监局对此有着不同看法。“从收益角度讲,香港的投资型保险普遍优于国内产品。”杨燕歌举例称,以同一家险企在广东和香港推出的同类万能险产品收益为例,其长期跟踪显示,在香港的收益有5%左右,而在国内只有3%。
此外,中山大学金融学博导申曙光教授提出质疑,“热钱的特点是短期内流入流出以获得高收益,显然投资保险产品是不能满足这种特性的。热钱进入国内获利的途径很多,以保险产品需要缴纳的各种手续费来看,其短期获利的可能性很小。”
保险业内反应冷淡
而接受记者采访的广州寿险业内人士,却对境外资金的流入反应平淡。“在香港,股票和房地产等投资环境不好,且美元贬值,如果购买人民币保险产品,有高于银行定期的回报,还有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利益,对香港普通居民来说是比较好的投资渠道了。”
“我们目前最大的客户是保费2000万元/人,有香港的也有台湾的客户。我们都愿意卖给他们,又不违反政府规定。”某险企银保业主管坦言,目前政府监管部门出台整顿银保等措施,主要担心今年增长太快,导致明年出现负增长,“因此,除了提出控制速度,其它没什么要求。”
对此,郝演苏也表示,100多亿的资金规模无论是全国,还是在广东都并不大。“不要一听到热钱就恐慌,就想到负面效果,我的报告只是给监管部门敲一个警钟。首先,对境外人士购买保险有没有明确的规定?其次,对大额保单的资金来源有没有具体的监控措施?”
|
·谢国忠:把股票分给百姓 |
·苏小和 |经济学家距政府太近很危险 |
·徐昌生 |是谁害了规划局长? |
·文贯中 |农民为什么比城里人穷? |
·王东京 |为保八争来吵去意义不大 |
·童大焕 |免费医疗是个乌托邦 |
·卢德之 |企业家正成长 没有被教坏 |
·郑风田 |全球化是金融危机罪魁祸首? |
·曹建海 |中国经济深陷高房价死局 |
·叶楚华 |中国敞开肚皮吃美国债没错 |
热点标签:杭萧钢构 蓝筹股 年报 内参 黑马 潜力股 个股 牛股 大盘 赚钱 庄家 操盘手 散户 板块 私募 利好 股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