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经济低迷最终会留下大批估值失真的企业,并购市场在经济低潮的时候将呈现最为惨烈的态势。有人说是遍地黄金,有人说好企业唾手可得。总之,机会永远给有准备的人,我们是否有所准备了呢?
从纯商业角度去解读,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是一次经典的并购:买卖双方各取所需,可口可乐得到了长期指望进入的市场,对于用179.2亿港元买下现成的市场和销售渠道,而汇源老总坐收74亿港元,账面看非常值得。
不过,这个案例引发风波早已超出了“市场的眼睛”,成为道义的靶子。这一点同样不值得奇怪。
在我们30年的对外开放过程中,确曾有过令人痛苦的记忆。外资品牌从家电、轻工业进入中国市场,而我们的品牌一个个败退,如今所剩无几。眼看大众熟悉的汇源可能隶属国际商业巨头可口可乐,过去的记忆不免强化。不过我们必须清楚一点,此商业并购与彼商业并购有着本质差别。这一点,从几年前来宝进入中国市场的故事,略可见一斑。
来宝进入中国食用油市场是在2004年,当时国内大豆压榨企业的利润暴跌。每榨1吨大豆要亏损800元人民币,430家工厂因此倒闭,政府选择了将长期受到保护的这一领域向外国投资者开放的策略。来宝经过和国际上其他品牌的较量,在重庆、山东、广西以及江苏南通等地寻找几乎破产的压榨厂。南通压榨厂就是他们在南通破产法院购买到手的。后因大都压榨行业利润暴涨,对于外资进入不得不收紧口子。已经进入中国的来宝目前占中国大豆压榨量的10%。
来宝只是当时进入中国市场众多外资公司的一个企业,笔者之所以选择来宝为例,是因为来宝的进入具有很强的代表性。这宗交易基本是以强胜弱的典型案例,中国的其他名牌消亡路径与这些无名压榨企业的命运完全类似,他们都是那个赢家通吃时代的出局者。
我们现在要问的是汇源会吗?
很明显,汇源收购案前景有两个:一是汇源会成为众多出局品牌的后来者,因为假如是属于可口可乐系列,外资会不会采取惯用的“品牌冷冻法”,让汇源自生自灭,目前是个未知数,假如可口可乐对市场有着更大的野心,汇源的前景很难看好。二是,汇源将保持下去,成为可口可乐公司属下品牌,而且将借势走向全世界。不过这种可能性需要汇源付出更加艰辛的智力成本,与可口可乐共舞。
目前多数国人更寄希望汇源的并购事件因触及反垄断法的高压线而流产。这显然不是解决问题最好的办法,此汇源案踩线,未必今后外资并购总能踩线。况且《反垄断法》不是对外资的禁限令,目的是维护市场公正公平竞争。对于汇源的在商言商,老总的自我顺应并购形势,如果不触及国家安全问题,不触及反垄断法的条款,是很难让坚持道义者获胜的。
笔者记得在来宝进入中国的时代,国内产业资本已经呈现积极发展态势,金融业的改革也进入实质阶段。当时就有人呼吁对内对外开放要并举,让国内企业形成强强联合之势。这样的声音在我们加入WTO前后就没有停止。来宝的进入有其时代的局限,应该说在2004年如果对内向民间产业资本开放更多市场,两个开放实实在在并举,也许我们发展的机会将更加充分。
来宝进入中国的路径已经成了历史,它是中国对外开放过程的一个阶段性结果,汇源并购案显然在国际经济背景和中国经济环境上与之都有很大差异。如今学界大声疾呼走出去,让企业走向世界,寻找发展的机会,在资本重新洗牌的时候,中国的外汇储备能否用到刀刃上,非常关键。与其争论可口可乐的行动是否合规,不如积极“放虎归山”,让我们的产业资本也具有和外资品牌一样的“狼性”。
|
·谢国忠:把股票分给百姓 |
·苏小和 |经济学家距政府太近很危险 |
·徐昌生 |是谁害了规划局长? |
·文贯中 |农民为什么比城里人穷? |
·王东京 |为保八争来吵去意义不大 |
·童大焕 |免费医疗是个乌托邦 |
·卢德之 |企业家正成长 没有被教坏 |
·郑风田 |全球化是金融危机罪魁祸首? |
·曹建海 |中国经济深陷高房价死局 |
·叶楚华 |中国敞开肚皮吃美国债没错 |
热点标签:杭萧钢构 蓝筹股 年报 内参 黑马 潜力股 个股 牛股 大盘 赚钱 庄家 操盘手 散户 板块 私募 利好 股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