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财经-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中国金融观察 > 金融风暴肆虐 全球政府联合大救市 > 次贷危机各方热评

从次贷危机看理财市场的道德风险

  客户的游艇在哪里?

  ——从次贷危机看理财市场的道德风险

  ■市场观察■张东臣

  很久以前,一群乡下来的观光客去参观纽约金融区的奇观。当他们一行人到达巴特利时,向导指着停泊在海港的豪华游艇说:“看,那就是银行家和证券经纪人的游艇。

  “客户的游艇在哪里呢?”天真的观光客问道。

  这是一则在华尔街流行多年的笑话。

  作为一名职业交易员,施韦德在1929年大崩盘中破产。他的父亲则是一位卖空交易商,在20世纪20年代的牛市中破产。施韦德将自己当年在华尔街的所见、所闻、所思记录下来,写成一本小书——《客户的游艇在哪里》。

  “通过错综复杂的网络,我们每天交换着报价单、订单、骗局、小花招、欺骗和谎言。”在该书中,施韦德对华尔街金融中介机构的盈利之道及随时可能出现的忽视客户利益的腐败进行了无情批判。

  历史总是有惊人的相似。

  如今,在华尔街这个号称能“生钱”的地方,美国最优秀、最聪明的精英们拿着超过美国平均收入7倍的高薪,却干着近乎“打家劫舍”的勾当。他们利用各种衍生工具把次级贷款相关的金融产品包装成美丽的“罂粟”,设计出十几倍甚至几十倍于本金的高杠杆,以小搏大。

  之所以这样做,关键在于不合理的利益机制。对于设计和销售这些产品的人来说,只要能把产品卖出去,公司或客户赚到钱,就能拿到奖金或提成。如果亏了,则最多卷铺盖走人。在赚钱效应的刺激下,华尔街的每个人都变得“贪婪”,无视长期风险,只顾短期赚快钱,客户利益更是逐渐被抛在脑后。即便是明知道早晚出问题,还不顾一切吹大泡沫。

  常有人会问:熊市中,所有的人都赔钱。那么,钱哪儿去了?

  事实上,错误早已犯下,只不过到下跌时客户们才陆续被要求兑付“支票”。华尔街的人用谎言堆砌出一座雪山,却同时把它给掏空了。许多人赚下了几辈子都花不完的钱,却由不明真相的客户和纳税人来买单。

  在这一过程中,也有不少机构自恃风控能力强,以为可以把风险转嫁出去。可是,风险总有转嫁不出去的一天。金融链条任何一个环节的信用出了问题,其他环节也难以独善其身。

  尽管美国联邦调查局FBI已经展开调查,但与以往有所不同,次贷危机中的金融腐败行为可能很难被安上什么罪名。这些狡猾的家伙早已以创新的方式绕开条规,游离于监管之外。

  受损的客户们可能会再次认定,“华尔街的经纪人比娼妓还不受欢迎”,并从此迁怒于证券市场。然而,这却只会导致其再次错过买入良机。

  由此再看国内的理财市场,道德风险同样无处不在。

  比如,基金无论赚钱还是赔钱都收取固定的管理费。这就决定了其必然在任何时候都会为了营销而鼓吹市场,掩盖风险。在去年股市处于高位时,基金销售火暴,基金公司趁机大肆发行新的股票型基金。一位基金营销负责人曾对笔者说,在接触了无数申购者之后,他最大的感慨是:中国的投资者教育还任重而道远。

  负罪感并不会妨碍机构们赚钱。不合理的利益机制下,他们不可避免地要迎合顾客——什么热就卖什么,只要推销得出去,哪管身后洪水滔天?

  对营销人员而言,为客户做出错误建议往往基于两大原因:一是因为无知;二是受利益驱使。比如,笔者从去年底就开始建议父母购买纯债券基金。在银行柜台,他们就听到了两种声音:一是好心的劝阻,提醒当前基金都在下跌,要注意风险;一是这种基金不赚钱,建议买股票型基金。各种“专业意见”听得太多,他们就很可能会无所适从。

  前一阵,美元疲软,澳元坚挺,相关的理财产品迅速热销。可没过多久,美元反弹,澳元又一泻千里。如今,股票跌了,债券涨了。于是,债券基金又成了热门。

  唉,这也许就是多数客户的宿命吧。作为“上帝”,他们往往也会只顾自我感觉舒服,而听不进逆耳忠言。

  

(责任编辑:单秀巧)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韦德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