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财经-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财经评论 > 大势前沿

谨慎探索地方政府发债

   社论

  允许地方政府发行债券的政策正在酝酿,这个目前仍是传闻的消息,在吸引了舆论关注的同时,也使得人们把目光再一次聚焦到地方财政问题上。

  在我们的记忆里,围绕着可否允许地方政府发债,至少是五六年前即开始有所讨论。

赞成者表示,针对许多地方政府实际拥有较大规模的“隐性负债”,并过多依赖土地财政的现实,应当建立规范化的地方政府融资渠道;担忧者则认为,在缺少一些刚性制度的情况下,允许地方政府发债,可能导致财政秩序的混乱。

  这些意见其实都不无道理。诸多争议的声音,揭示的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一面,地方政府发债作为一个技术性的手段,本身是中性的,并没有价值上的倾向,且国外地方政府发公债也不鲜见,中国在这个方面做些探索,未尝不可;另一面,地方政府发债,如果缺少了硬约束,的确可能诱发道德风险,进而导致地方财政乃至中央财政出现风险。

  现在的问题是,在目前的条件之下,究竟是否应该修改相关法律,对地方政府发债开“绿灯”?应当注意到,目前《预算法》对地方政府发债明确设置了障碍,其中规定,“地方各级预算按照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编制,不列赤字。除法律和国务院另有规定外,地方政府不得发行地方政府债券”。如果社会达成共识,同意地方政府发债“破冰”,那么首先还得修改法律,方能实施。

  显然,《预算法》中之所以有如此明确的规定,也正是在于立法者清楚地看到,若没有刚性的硬约束作为前提,地方政府发债不仅可能产生问题,在市场运作上恐怕也缺少可持续性。比如,民众若对一个地方政府的财政信用有所怀疑,对政府募集款项的使用感到缺乏透明度,又怎么会掏腰包参与呢?因此,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能否放开地方政府发债,而是需要完善发债的条件。

  许多地方政府的现实财政压力,有着历史的原因。政府行政性的开支过于庞大、建设财政的规模过大,以及中央与地方在财权与事权间不够对称等,都是其中的缘由。而当前重提地方政府发债一事,恐怕是在上述原因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新的情况。

  目前,随着房地产市场进入量价齐跌的低迷状态中,土地出让金对地方财政的贡献,也相应大打折扣。加之国际经济形势动荡,金融危机逐渐影响到实体经济,在经济周期逆转的情况下,整体财政收入必然会受到影响,而在现行财政体制下,地方财力将更呈现出稳定性与增长性较差的一面。这意味着,许多地方政府确实需要面对较沉重的财政压力。

  为缓解地方财政压力,谨慎地允许地方政府发行债券,走阳光下的举债之路,不失为一种选择。此前一些地方为转移压力,或是继续增大“隐性负债”的规模,或是通过行政性筹集费用的方式,变相增加民众压力——这样的办法与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目标远不相容。因此,与其地方上被动应对财政压力,不如使政府融资渠道规范化。

  这里需要把握好的,主要有两个问题:其一,如何通过地方人大来对政府发债的规模及用处,真正体现出把关、监督的作用。如果把关不能到位,地方发债难免会走入歧途。其二,地方政府发债,不是为了填补现有的财政窟窿,更非用于建设楼堂管所,或是增加公务人员的人头经费,而须应用于此前地方政府很多应做而未做的公共事业中。充分发挥地方人大在政府举债过程中的作用,政府发债资金运用过程的充分透明,是地方政府发债这一技术性手段能够不被滥用的重要保证。政府借民众之钱,最终须用于改善民生这一最重要目标。

  政府的重要职能,就是提供合理数量与较高品质的公共产品。要生产出满足社会所需的公共产品,首先需要向卫生、教育,以及社会保障领域增加投入,既促进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也可刺激民众消费信心和需求的提升。众所周知,在上述这些领域中,很多地方的财政投入都远远不足。地方政府发债,理应首先弥补这种不足。

  而在一个经济下行,“冬天”已然到来的时候,无论是财政收入,还是举债资金,当应发挥出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发挥出乘法效应,在投资方向上做好选择,同时,发挥间接投资的作用,而不是政府又一次作为投资主体。比如,政府举债资金,大可投入到新能源、环保等领域,为探索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出力;又如,政府在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大力“松绑”的同时,还应通过必要的财政手段进行刺激,充分发挥民间经济主体的蓬勃活力。

 


欢迎订阅2009年《第一财经日报》!
订阅电话:
010-58685866(北京)
021-52132511(上海)
020-83731031(广州)
0755-82416077(深圳)
(责任编辑:钟慧)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说 吧更多>>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