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的同时往往伴随着机会,我们应该将此次外来冲击作为调整和发展的契机,转“危”为“机”,加快发展自己,把危机提供的机会充分利用。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正愈演愈烈,其波及面之广、破坏力之大、性质之严重,是上世纪30年代大危机以来所未见。
世界经济由此被拖入经济衰退的泥沼,作为全球经济体系重要成员的中国也难以独善其身。当前,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已初步显现。
在股票市场上,上证综指一度跌破1800点。大中城市一路走高的房市也陷入了低迷,消费者的购房信心严重不足。与此同时,由于美、欧市场不振,需求下降,我国的出口企业特别是沿海地区的一些出口导向型企业受到的影响较大,一批中小企业由此面临生存困难。这也就难免造成人们产生一定的心理恐慌,进而担心中国未来的发展前景。根据国家统计局近日发布的数据,三季度全国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23.8,分别比二季度和上年同期回落11.0点和19.2点。鉴于次贷危机的影响远未结束以及人们对于未来经济萧条的心理预期,对中国经济发展缺乏信心也在情理之中。但仔细推敲中国经济的表现及其发展后劲,其实这种担心大可不必。
要理性看待经济增长减速。第三季度的经济增长减速固然与出口下降等因素有关,但一些短期影响也不容忽视。如,奥运期间出于交通、安保、环保等方面的需要而对人流、物流和建筑以及重化工企业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产出的增长。因此,短期统计数字很难反映宏观经济的真实走势,更不能成为中国经济增长面临“拐点”的证据。而我国经济的增长质量依然良好,突出表现在城乡居民收入仍有较快增长。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13.2%,增幅高于上年同期3.2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实际增长14.8%,高于上年同期3.4个百分点。在这种持续增收的支撑下,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77886亿元,同比增长22.0%,比上年同期加快6.1个百分点。再从中国出口结构来看,出口商品中主要是日用品和普通家电产品,其收入需求弹性较小,因此尽管西方进口国经济衰退,进口的动力下降,但对中国物美价廉的商品需求的减少也是有限的。经济再衰退,收入再下降,这些发达国家的消费者过日子所需要的生活必需品也得购买。尽管今年前三季度出口比去年同期有所下降,但是22.3%的出口增速仍是相当不错的表现。
讲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前景大可不必担心,更重要的还在于中国经济增长的后劲仍十分强劲。
首先,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持续增加,消费结构升级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在解决吃、穿、用等基本生活需要的基础上,现在进入重点解决行与住等较高生活需求阶段。由此带动汽车、房地产等产业的发展,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更加长久、持续的发展动力。
其次,中国正处在工业化的加速期、城市化的扩张期和信息化的推进期。由这“三化”而释放出的经济效率、市场空间和新的经济成长点将进一步促进产出的增加和新型产业的崛起。
再者,支撑中国经济持续发展所需要的资本、劳动力和技术等要素条件依然充足。目前,20多万亿的居民储蓄、近30万亿的企业和机构存款、1.9万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加上每年700多亿美元的外商直接投资,共同构成了支撑中国经济发展的资本来源。同时,农村还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廉价丰富的劳动力优势依然明显。另外,发达国家在国内经济衰退的情况下,许多成熟技术需要向外转移,这就为我国进一步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技术条件。
危机的同时往往伴随着机会,我们应该将此次外来冲击作为调整和发展的契机,转“危”为“机”,加快发展自己。一是,政府要积极应对,着眼扩大内需的基础上,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一方面要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另一方面要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促进房地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同时,增加社会保障投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为城乡居民扩大消费解除后顾之忧。二是,国内企业要积极走出去,通过并购、参股等一系列商业运作拓展海外市场。当前,美国的金融业面临资金困境,不得不向我们放开这一领域,对于受危机影响较轻、现金充裕的
中国银行来说是一个难得的机遇。三是,在国内要借助这次机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提高中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在这方面,日本的做法值得借鉴。上世纪70年代初,第一次石油危机沉重打击了严重依赖外来能源输入、高能耗的日本经济。痛定思痛,日本大力推广节能技术,调整产业机构,迅速实现了国民经济的省能源化。等到第二次石油危机的时候,日本经济几乎未受影响,反倒以此为契机,“日本制造”开始行销全世界。
综观之,面对危机我们不必惊慌失措,只要保持信心,就能够把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减少到最低,把危机提供的机会充分利用,进而开创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局面。(文/韩保江窦勇)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