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财经-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产业经济

社科院:关于当前中国工业发展的若干判断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对于深度融入全球分工体系的机电和高技术产业,政府鼓励出口的应急措施作用有限。

  东部地区受冲击较大,工业投资重心加快转移,新的增长极正在形成。

  工业企业生产出现了局部反弹,但企业总体经营状况能否根本好转还有赖于出口的恢复和内需的扩大。

  在这一轮贸易保护主义动向中,“中国制造”仍将成为主要牺牲品。

  在经济周期处于下降通道时,政策操作应避免急功近利,特别是要防止过度行政干预。

  中国仍处在加速工业化的历史阶段,建立层次丰富、结构完整的大国工业体系是长期任务。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正在不断向实体经济蔓延,其波及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冲击强度之大,百年罕见,美、欧、日等发达国家经济相继陷入严重衰退。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中国工业经济难以独善其身,发展面临巨大挑战。根据目前的各种统计数据和可以观察到的现象,可以对当前中国工业发展态势作以下判断。

  外部需求萎缩致使中国工业增长速度大幅下降,利润明显减少

  2008年下半年以来,中国工业增速显著下滑,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和企业利润的增速均跌至近10年来的最低。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直接的原因是金融危机造成的国际市场需求快速大幅下降。做出这一判断的依据是:世界各国经济增长均因需求锐减而显著放缓,而且,出口依赖程度越高的国家,其经济增长和工业生产的放缓程度就越严重,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基本如此。工业是中国经济中对外开放程度最高、利用外部资源最集中的领域,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中首受其害。2008年四季度以来,反映内需的国内投资和消费增速相对稳健,其中,私人部门的内需相对比较正常,但出口形势急剧恶化,自2008年11月以来,连续3个月出口负增长。2008年全年出口同比增长17.2%,增幅回落8.5个百分点,明显超过工业增速下滑的幅度。这是金融危机加速向实体经济传导的重要表现之一。

  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仍有优势,机电和高技术产品出口不容乐观

  近期,国际市场上服装、鞋类、箱包等最终消费品需求企稳,我国这类产品的出口甚至呈现恢复性增长的态势。据海关统计,2009年1月份,服装、鞋类、箱包出口同比分别增长5.7%、10.6%和8.3%。这说明,我国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仍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同时,国家连续上调出口退税率、对出口企业给予信贷支持等政策措施的效果也已经初步显现。

  由于高技术产品需求弹性大,产业链条较长,其要素配置的全球化程度较高,加之现阶段我国即使是属于高技术产业的产品生产,也主要是处于产业链中低端的加工环节,技术密集型工业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较低,因此,与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相比,机电和高技术产品的出口形势更为恶化,前一阶段表现出的强劲出口势头受到重创。2008年,我国机电产品出口增长17.3%,比上年回落10.3个百分点,而高技术产品出口仅增长13.1%,前10位的出口高技术产品中有7种出口增幅低于当年出口平均水平。2009年1月,我国机电产品出口同比下降20.9%,其占全部出口总值的比重(54.3%)比2008年同期下降了2.4个百分点。

  机电产品是我国第一大出口产品,机电产品出口的加速下降波及到上游的钢铁等重化工业,导致这些行业的需求显著减少。值得注意的是,为保持出口结构优化政策导向的连续性,国家应对危机的出口刺激政策继续向机电产品和高技术产品倾斜,不断提高机电产品和高技术产品出口退税率,却不如对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鼓励的政策效果明显。这表明,对于深度融入全球分工体系的机电和高技术产业,政府鼓励出口的应急措施作用有限。

  东部地区受冲击较大,工业投资重心加快转移,新的增长极正在形成

  这场危机对我国各地区工业发展的影响程度不尽相同,其中,受冲击最大的是外向型产业较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而以内需产业为主的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受影响相对较小。还有一些地区,开发建设热潮不减,经济发展逆势上扬。

  一是各地区工业均保持增长态势,但绝大多数地区增幅下降。各地区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全国除了青海、天津、陕西、新疆之外,其余27个省、市、自治区(不含港澳台)工业增长幅度均比上年有所下降;二是工业、投资和进出口增长表现出“东慢西快”特征,其中,东南沿海地区特别是珠三角、长三角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最严重。2008年,东部地区工业增长率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均低于中部和西部地区,东部地区对外贸易增长下滑较大,而西部地区无论是出口还是进口增长均居三大地区之首;三是沿海“两湾”地区开发力度加大。其中,环渤海地区重大项目相继开工建设,投资规模急剧扩张。与此同时,随着我国与东盟国家经济合作的加强,广西北部湾地区迎来大开发的热潮:大港口、大工业、大旅游以及城市基础设施等处于大规模建设之中。可以预期,今年下半年,部分地区将出现转机,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经济将进一步受到国家有利政策的刺激,特色优势产业较快发展,而地震灾区重建、北部湾建设、陆地边境区域可能成为西部地区投资贸易发展的新热点。

  由此可见,目前,中国工业经济增长回落带有明显的地区性特征。作为传统增长重心,珠三角、长三角等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东南沿海地区对增长速度的贡献减弱;而在大规模投资拉动下,渤海湾和北部湾等地区正在形成新的增长极,工业投资“北上西进”的趋势进一步显现。这种地区增长速度差异与我国经济进入一个结构调整的新阶段密切相关,而国际金融危机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投资重心的转移和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的进程。

  工业企业总体经营状况不佳,但发展的基本条件没有根本改变

  受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下半年以来,企业景气指数在迅速下滑,达到自2003年三季度以来的最低点。企业家信心指数也随之下降,创下近年来的新低。企业景气指数和企业家信心指数的下降预示经济发展缺乏活力。2008年上半年,美国、日本、德国等主要发达国家的采购经理指数(PMI)开始下滑;2008年10月份之后,中国企业经营状况显著恶化。市场需求萎缩和难以预期的危机走向严重挫伤了企业信心:企业技术创新意愿受到抑制,不少企业不敢或不愿继续扩大再生产,部分企业家甚至失去了进一步发展的意志,企业行为趋向短期化、投机化,一些企业因资金链断裂而濒临破产倒闭。这种状况在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中更为突出。

  尽管国际金融危机严重抑制了外需,以及劳动力成本上升和人民币升值等因素的影响,工业企业的总体经营状况严重受挫,但从中国与主要经济体的经贸关系、中国经济所处的发展阶段以及基础设施条件等方面看,支持中国企业发展的基本条件没有根本改变。从陆续公布的一些统计数据看,工业企业运营状况出现了一定的好转、回暖的迹象。2009年1月,制造业、出口和非制造业商务活动同步反弹;产成品库存指数连续第四个月下降,企业的“去库存化”取得进展;部分企业的新接订单有所增长。从现有数据和国家不断出台的经济刺激政策来看,工业企业生产出现了局部反弹,但企业总体经营状况能否根本好转还有赖于出口的恢复和内需的扩大。

  世界实体经济所受冲击不断加深,中国工业发展外部环境严峻

  虽然此次危机发端于金融领域,但从危机演化的趋势来看,世界实体经济受到的冲击不断加深,主要工业国实体经济的调整远未结束。主要发达国家实体经济的衰退反过来进一步加剧了全球资本市场的震荡,资产价格的波动使投资者迷失了方向。同时,迫于日益加剧的国内就业压力以及政府援助计划支出的要求,美国、法国等发达国家相继发出了明确的保护主义信号;印度、巴西、俄罗斯等新兴经济国家的贸易政策也出现了收紧的动向。尽管欧盟、西方7国等组织近日频繁接触,协调成员国的立场,并明确表示反对任何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但贸易保护主义和经济利己主义仍然呈泛滥之势。面对危机催生的贸易保护主义,世贸组织显得束手无策,暴露出了现行多边贸易体制的局限性,也使FTA等双边或区域性制度安排的实用性日益凸显。

  在这一轮贸易保护主义动向中,“中国制造”仍将成为主要牺牲品。今年以来,美国、印度、巴西等国对中国出口产品发起了前所未有、高度密集的贸易救济措施。同时,我国出口刺激和拉动产业的政策一再为美国等国家所指责。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使我国出口面临更多的贸易壁垒,一些进口商甚至以“出口退税提高”为借口给我国出口企业施压,要求降低价格,致使出口企业的利润被进一步挤压。

  政府经济刺激政策作用初步显现,但尚需出台后续政策应对日趋加深的危机影响

  总体来看,最近出台的一揽子经济刺激政策将促进市场信心一定程度的恢复,缓解企业的资金困难,并使相关行业的企业获得税收等方面的实惠。其中,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无疑将得益于这些政策的落实。而在国家投资计划的拉动下,基础设施建设的上下游产业将集中获益;钢铁、化工、建材、机械装备等增长速度下滑较快的重化工业部门有可能率先复苏。但从政策力度和范围来看,现行的危机应对政策仍需进一步加强。一是经济刺激政策的覆盖面有待拓宽。对于房地产、环保产业等投资规模大、产业关联度高、需求拉动作用较强的行业,国家应采取更为灵活的政策措施,稳定市场预期,重振行业活力。二是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态工程、生产性服务业等,扩大产业发展空间,促进产业升级。三是坚持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在经济周期处于下降通道时,各种经济问题和矛盾集中出现,政策操作应避免急功近利,特别是要防止过度行政干预、利益集团寻租行为和执法部门的自由裁量所导致的体制环境恶化,为不同类型、不同规模企业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

  中国仍处在加速工业化的历史阶段,建立层次丰富、结构完整的大国工业体系是长期任务

  国际金融危机无疑对我国经济造成了严重冲击,但当前工业发展遇到的困难,也与我国一度在较短的时间集中出台了一系列增加企业负担的政策有关,这些政策的迭加作用使企业竞争力受到了影响。金融危机爆发促使世界各国反思经济增长的方式与结构升级的路径。西方发达国家在经历了较长时期的“去工业化”发展后,开始意识到虚拟经济过度膨胀对经济增长的危害。金融危机同样会影响我国产业升级的路径选择,告诉我们,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赋予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以更科学的含义。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劳动力丰富的人口大国来说,迄今为止,工业化道路远未走完。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工业生产仍将是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仍是保持我国工业稳定增长的基础和提供就业岗位的重要部门,是我国应长期发展的产业;产业的升级在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新型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为此,应在坚持自主创新、结构升级、节能减排方向的前提下,将建立层次丰富、结构完整的大国工业体系作为新型工业化的长期任务。

  总之,尽管中国工业的对外贸易依存度较高,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大,但中国的内需市场潜力也大、金融体系相对独立、政府宏观调控能力较强、产品性能-价格比仍具优势,这些条件都将有助于减轻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破坏性。中国工业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在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下,走出危机的中国工业必将显现出更强大的竞争力。

(责任编辑:马丁)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说 吧更多>>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