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4月9日电美国《侨报》当地时间8日刊文说,“新医改”回归公益性,应当说是民意和理性的胜利。这是一场攻坚战,更是一场需要克服速胜心态的持久战。
文章摘录如下:
作为中国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目标的纲领性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在历时3年,数易其稿后,6日正式出台。
其中首次提出,“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这一最大的看点让此前备受“看病难、看病贵”煎熬的老百姓眼前一亮。
按照这份医改新方案,“医疗改革的市场化方向”被划上句号,“公共产品”将成为中国医疗服务制度的基本属性。这与上一轮的医改中“市场化”被推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成了包治百病的“万灵丹”形成鲜明对照。
毋庸讳言,在医疗体制改革中,中国走了不少弯路,代价不菲。“新医改”摈弃市场化、回归公益性,应当说是民意和理性的胜利。
推进医改依然需要循序渐进。事实上,长期以来,中国百姓对医疗诟病最多的不光是“费用昂贵”,还有服务质量低下、工作缺乏效率和暗箱操作(如医生收受红包现象)等诸多问题。
从目前世界各国的情况来看,无论是美国市场化操作模式,还是德国强制模式,抑或是北欧的福利模式,均在不同程度上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世界各国仍在不断探索解决医疗服务难题的方式方法。西方国家所出现的“过度市场化”和公共福利中的“服务质量和效率双重低下”症状均值得中国重视。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尤其是在城乡二元结构尚未破除的条件下,其面临的难题要比西方国家复杂得多。
对于北京当局来说,推行全民医保不止是一个“有没有财力承担得起”的问题,而是一个社会价值取向的标杆议题,以及社会管理水准和能力能否应时提高的问题,这是一场攻坚战,更是一场需要克服速胜心态的持久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