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财经-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国内财经 > 财经面对面 > 最新财经事件访谈

《商务周刊》主编高昱谈传统媒体发展前景

  《商务周刊》高昱主编谈传统媒体发展前景

  嘉宾:《商务周刊》杂志主编高昱

  主持人:祝慧

  主持人:各位搜狐网友大家好,欢迎进入财经访谈间。今天,搜狐财经邀请到了《商务周刊》杂志主编高昱先生,请他结合《商务周刊》创刊9年来的发展历程,谈谈传统媒体的未来发展方向。欢迎高主编的到来。

《商务周刊》主编高昱做客搜狐
《商务周刊》主编高昱做客搜狐
《商务周刊》杂志主编高昱
《商务周刊》杂志主编高昱

    很多财经媒体都是从调查性报道开始的

  主持人:今天,4月20日,恰逢《商务周刊》杂志出版第二十期,在这样的一个日子,我想您肯定也回过头去看去想我们所走过的路,在这样一个回头看的过程中,您有些什么样的感想?

  高昱:9年时间,《商务周刊》做了200期,200期走下来回头去看,我们发现在做的过程中间,每一期、每一篇文章不会知道它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只是知道这篇文章可能我们读者感兴趣,这篇文章是任务,我们需要做出来,很好地写出来,是这种感觉。

  如果放在一个长远的时间周期来看待这9年,我们会觉得可能有些时候,有些事情,它可能具备了一定标志性的符号意义。并不一定是因为这个事情把什么都改变了,而是说在这个阶段,某一个特殊时期,可能有一个或者几个事情是很典型的,我们叫做标志性的、符号性的事件。

  应该说从2000年到现在,《商务周刊》粗略地应该分三个阶段:2004年之前是一个阶段。这个阶段我们从内容上来看,更像是一本新闻周刊,我们的每一个人就像一个新闻记者,我们更多地是针对事件性调查,比如腐败案、某某首富被调查等,我们也会曝光一些公司的丑闻。其实当时,不仅仅是《商务周刊》,好多媒体都是这样的,都在做调查性的东西。那个时候,可能所有的新闻性财经媒体都在做,这是时政记者在做的。

  因为当时有一个背景,大量的财经媒体从业人员都是从是新闻或者时政媒体过来的。包括我当时是从《三联生活周刊》过来的,还有很多人是从《南方周末》、《南风窗》、《中国新闻周刊》过来的。所以,一旦遇到一个大的事件,大家会习惯性地以时政记者的眼光、视角来看,而不是说真正的像一个商业记者或者商业媒体一样,去想为什么会发生这样一种变化,不是从企业的角度、从产业的角度去想这些问题,而是首先说事实的真相是什么。

  另外,我们刚出来的时候,记者普遍缺乏突破能力,比较习惯等着公关公司给你安排采访,很多公司报道都会出现这个问题,所以说我当时特别希望能调动大家,让大家知道一个真正的记者应该怎么工作,找到自己的突破点。而且,我们也会有意让大家做很多的调查性报道,这能够提升一个记者的基本新闻素质,这种训练会在很大程度上使我们的记者成为一个记者,而不是成为公关公司的雇佣的一个写手,这是非常关键的。

  当然这种情况也是跟整个历史时期有关,因为在2000年之后出了几个富豪榜,那时候中国社会矛盾又非常激烈、突出,人们处于一种缺少消解途径的阶段,仇富心理非常重。

  以产业和公司报道作为安身立命的核心能力

  高昱:到2004年之后,我们遇到了一个转折点。当时,我们写了个关于天津的封面故事,那时候全国都在讲宏观调控,而天津却号称要在5年内投入七千亿建设基础设施我们认为这是出过天津整个经济基础的,于是做了一个封面报道,封面上就是天津市市长的照片。这篇文章出来之后受到了处分。那之后,我们又重新做了些调整,从以前的较激烈、较时政往回拉。

  当时还有另外一个事情,印象非常深,就是江苏铁本案,戴国芳被抓起来了。我不知道别的媒体同仁是怎么看的,但至少从我们角度来说,戴国芳是非常冤枉的,我们也做了很多调查,也写出来了。他其实很努力,他要建一个巨型钢铁基地,很大程度上也是政府的一个愿望,最后风口浪尖上被查了,用了一些莫须有的罪名。

  所以,我们觉得,中国的企业和企业家一方面有产业报国的意识,但另外一方面缺少大局观,而政府在产业判断上又存在巨大的问题。我们就想,我们是不是可以从产业角度去做一些工作。中国可能有三百六十行,里面有一些产业是非常关键的。这些行业里的企业如何把自己短期的收益跟中长期的目标、愿景结合起来,同时跟整个国家的战略布局有机契合起来?这是很少有企业去考虑的,也很少有媒体去谈。

  所以,我们决定从中观层面做报道。第一,必须要关注企业,要知道这个行业里面的排头兵、一线企业在做什么,还有哪些小企业在做哪些创新,这些创新有可能成为行业里颠覆性的创新;另外,政府的产业政策思路是什么,很多时候,政府的思路与企业的思路之间缺少一种有效沟通的桥梁,我觉得我们可能在这方面有所作为。

  大概从2004年、2005年开始,我们围绕着汽车产业、装备制造业等普通消费领域不关注的这些重大产业,做了相对多的公司报道和产业研究。

  产业研究对我们来说非常关键。通过产业研究,我们真正知道了《商务周刊》在整个中国的经济社会里起到的作用是什么,同时,也使我们积累了很多资源,建立起了相对多的知名度。应该说从2008年到现在,我们在逐渐依托这些资源,更多地拉长了我们的产品线。

  除了增加每天的信息量。我们还跟一些外部机构合作,把我们的新产品或者应用性的产品,通过政府或者行业协会等渠道,传递给具体的企业和工商界人士。在这个过程中间,我们逐渐利用我们在产业里面的研究能力和资源,参与到一些政府和企业的咨询研究课题里,这样就使我们整个的产品线,从一个单纯的《商务周刊》杂志,变成了一个商业信息提供商,应该说,从2008年我们就开始了上述战略转变。

  公司报道应更注重个体成败背后的逻辑

  主持人:事实上,《商务周刊》在这9年所经历的转变与很多的传统媒体类似。很多的媒体已经不再是曾经的热血青年,而是开始以一种理性的视角来对待经济问题,很多的媒体已经变成了经济发展的促进者和监督者。在大家发展方向一致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如何做出自己的特色?如何避免同质化?

  高昱:其实公司报道占《商务周刊》报道的比例一半还多,我们跟别的媒体的公司报道区别是,我们更关注逻辑,就是成败背后的逻辑是什么。

  这种逻辑,一方面要从企业内部营运、战略执行上去考虑;另外一方面要有对照,比如说十年前诺基亚、爱立信、摩托罗拉处在一个位置上,后来他们都在改变,找到不同的路径,十年之后我们再去看这三家公司完全不同了。同样的,像联想在国际化,宏基也在国际化,但他们走的是不同的路径。

  针对这些,很多时候我们会把公司报道放在一个产业背景下去研究,这种研究会让我们的思路更开阔,使我们的眼界更加提升,而不是纯粹停留在一个企业内部的变化上。当然,企业内部的变化确实很重要,但是我们一定要通过比较去提升我们看问题的角度,不应单向看问题,而是必须从很多角度看问题,比如企业当时那么选择的理由是什么?合理性在哪,不合理性在哪?

  我们讲究每篇文章,尤其是封面故事都能够实现外在性价值,因为对于我们来说,我们一期杂志30篇文章,我们希望每篇文章都能够达到最大公约数,就是能够让更多的读者有兴趣看这些文章。否则,就是30篇文章,报道10个行业,报道30家公司,读者可能就只对3家公司感兴趣。所以我们希望每篇报道第一要把事实讲清楚;第二,能够跳出事实的因果关系,去讲述这个公司的成败和整个商业事件变化的轨迹代表着一个什么东西,这意味着对于其他不在这个行业的公司的人来说,也能从中间学到东西,我们所讲求的文章的外在性价值,就是要使我们的每篇文章都让那些对此文章不感兴趣或者不在这个行业的人也能从中有所收获。

  这对于我们这种传统媒体来讲,是为数不多的能够通过我们的内容、工作提升客户的价值,因为现在的服务跟以前的服务是完全不一样的,以前的服务都是补充性的服务、售后性服务。我想看杂志,在一大堆杂志里看哪个顺眼就拿起来看,现在我们希望这种服务是提高客户的价值,客户用了你的服务之后增值了。我看了这个东西之后或者我用了这个产品之后我的价值提升了,这是非常关键的。

  网络给媒体带来如何角色定位的挑战

  主持人:在《商务周刊》不断成长,不断寻找自己的定位的同时,网络也在迅猛发展,它给很多的传统媒体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在您看来,在信息大爆炸时代,媒体应该保持怎样的方向和责任?

  高昱:《商务周刊》成长的这9年时间,是中国的信息、资讯大爆炸的时期。作为我个人来说最重要的感觉是,9年前,我们害怕找不到东西,求贤若渴。9年后,我们发现,随便就可以找到一堆的东西,以至于总想着说等回头有时间再认真看吧。这样做导致的结果是,心里会有一种惶恐,因为你反而因为信息的大爆炸而使得自己的知识开始出现空缺。以前,我看到东西就能获得营养,现在却因为东西太多,而脑子里一团糟,不知道看什么,也没时间去看,就觉得你每天学到的东西很少。

  这是一种挺糟糕的感觉,大量的信息源和大量的信息生产者使我们这种判断力下降,使我们对于很多东西,因为不再稀缺而不去重视,也就是所谓的“书非借不能读”吧。我想,可能很多人都会有这种强烈的感觉。

  这并不是说网络带来了问题,而是说网络给新媒体和传统媒体都带来了一个如何角色定位的挑战。

  对于杂志来说,不能以大量的信息为主体,因为以前比不过报纸,现在比不过网络。你的时效性也有问题,杂志是定期出版的,在时效性上不可能很高。作为过去的传统媒体来讲,强调时效性、独家性、丰富性等,你会发现这些词都需要重新去思考它。

  传统媒体的专业性是网络所没有的

  主持人: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经济衰退加重了互联网带来的压力,很多传统媒体都处于非常困难的经济状况之中,也有些报纸或杂志被批停刊,在这样的情况下,传统媒体应该做些怎样的调整?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之间应该如何更好地去优势互补,共生共荣?

  高昱:关于纸媒的日子还有多久,其实从2000年的时候就已经开始讲这个问题了,当时网络用户快速发展,很多人就讲,网络作为一个新的信息传播方式、新的媒体介质,有特别多的优越性,每个人都成为了新闻发布者和新闻评论者,每个人也都成为了新闻的受众,远远优于以前我们传统媒体的点对面的方式。

  有了网络之后就是点对点的传播了,而且这个点可以无限扩大,在一个公共社区里,你的任何一句话、任何一个评论或者任何一个回帖,都可能会被别人看到,你在任何一个论坛里面发布一个新闻,都可能瞬间就被几十、上百人看到,一旦置顶了可能有上万人都在看,而且成本非常低,不像我们传统媒体还需要布发行渠道,还需要进行大量的读者服务。

  但是实际上,经过8、9年的演变之后,我们会发现其实双方有很多东西是不一样的。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去年有一个很滑稽的事情,香港一个三流小报刊登了一条消息,说据传吴敬琏涉嫌做外国间谍。经常上网的人都会知道,对于一个知名经济学家,网上对他们的谩骂和猜测是很多的,但是人们不会把它当真。而一个香港三流小报的一条据传性的谣言性新闻,在发出来之后却能在国内引起轩然大波。包括我所知道的很多部委领导,都在谈论这个事。

  这个事件就很能说明问题,网络媒体因为人人都是生产者、人人都是消费者,所以更多的时候起到的只是传递信息和看法的作用,但它不具备识别性。它里面的信息的可信度降低,或者说每一个单独的信息源并不具备可信度。而传统媒体的新闻报道者就是专业的从业人员,有着规定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标准。而在网络世界里,每个人都是报道者,它不是一个职业,而是全民性的狂欢,并没有职业要求在里头。所以,作为一个专业的杂志或者报刊,它与公共场域的网络是不同的。

  网络使媒体与受众距离从金字塔转为圆圈

  主持人:的确,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有不同的优缺点,但是现在的环境下,这两者会如何影响对方呢?

  高昱:我不是很懂网络媒体,我只从我们传统媒体来考虑如何利用网络的手段来提高我们对客户的服务价值,使我们的工作进一步提升。因为从传统来讲,媒体跟受众之间是一个单向度的关系,就是媒体作为一种信息权威,发布的消息让读者去看,读者最多会有一个反馈、有一个读者回信这样简单的通联工作。

  在这种情况下,媒体就像一个信息金字塔,它在塔尖,受众在塔基。但是网络出现之后,整个变成了一种社区、变成了一个圆圈,传统媒体最多能够成为圆圈中间的一个中心环节而已,很难再具有金字塔塔尖这样的无冕之王的地位了。在一个社区型的信息生态系统里,对于媒体来讲,需要利用越来越多的信息化的手段或者网络的手段来加强和读者及和其他客户、合作者之间的关系。

  目前我们《商务周刊》也一直在做这方面的研究和探索。我们一直在讲,一本杂志只有96页,我们每半个月生产96页的一本杂志,对读者的打击力是非常弱的,读者花两天时间看完,之后剩下的13天时间跟你没有任何关系了。现在的读者也不大喜欢去做给你写信,大家都很忙,这种交互性非常弱,粘稠性更弱,只是依赖于每个人的阅读习惯。它的弱点是显而易见的。在你的经营上,你的广告客户已经跟以前不一样了,以前他觉得这个媒体好就砸广告,现在客户越来越专业,他会讲究我投了一万块钱获得了什么,比如电视有收视率调查,网络也会有多少点击率。而这些东西传统媒体是很难获得的。因为中国的杂志报纸通过邮局订阅的这部分是拿不到具体人的名单的,这个在中国是很奇怪的,是属于邮局的机密,虽然是你的客户,但是是通过邮局的渠道订阅的,你是拿不到数据的。

  而网络的交互非常强、非常快,你会知道你的读者大概是什么人,甚至有时候会针对这些读者的兴趣喜好,在进行读者分析后可以做相应的个性化的东西。而我们因为邮局把一部分量卡住了之后,你根本不知道这些人是谁。因此我们现在做的很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尽可能把读者显性化,通过网络的手段来显性化。比如我们自己也有网络,在我的网络上会员登录,给你提供电子刊物和一些研究报告,通过这一系列的手段,让他成为我们实实在在的客户,我们知道有多少人在看《商务周刊》,也知道你是谁。

  杂志媒体是个孤独的行业

  主持人:您当初也是从记者干起的,您觉得现在这个信息爆炸时代的记者跟您那个时候的记者相比,有发生什么很明显的变化吗?您对《商务周刊》的记者都是什么样的要求?

  高昱:,网络确实将我们的生活改变了太多太多,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方法。媒体跟其他行业不大一样,尤其是做杂志媒体。我们是一个孤独的行业,孤独在哪呢?白天,你要去采访,去找你需要的东西,晚上你要把你采访的东西跟有关既有素材融合并进行消化,然后自己再去组织,再去拉线条,如果你采访过程中采访了一大堆很散的珠子,还需要找到一个线串起来,找到一个逻辑关系,而且这个逻辑关系要跟别的逻辑关系不一样。白天你要跟别人较劲,晚上你要跟自己较劲。

  10多年前,我做记者时,自己还要跟文字较劲。文章的每一句话都是自己写出来的,每个字都是自己写出来的,现在不是这样的,现在是粘贴,这种粘贴会使每个人的思维钝化,以前每个字都是自己思维的产物,现在有了网络,有些东西是现成的,记者懒得去自己思维了。

  这个很难说对错,因为很多时候是因为市场需要、读者需要。我当时写文章,采访要一两个星期,写作要一个星期,而新闻很多时候是易碎的,你这样的思路很慢、有问题。现在很多新闻的操作手段是矫枉过正,我相信过一段时间会再回调,这个是没有问题的。

  我现在经常会跟记者会说的一点是,不要太强求太多的数量,而是把每一篇文章都当成一个机会,当成一个提高自己或者提高杂志的机会。胡舒立说的一句话一直对我影响挺深的,她希望他们的每一个记者都能够成为有很专业的判断力甚至很强研究力的记者,上可九天揽月、下可海底捉鳖。

  因此,我希望我们的记者首先在写每篇稿子前,必须要看多少东西、采访多少人,然后才写。不要说你写的文章我一看,这一段我知道是从哪找过来的,那一段是从哪个报告来的,可能全都改头换面了,没有哪句话是抄别人的,但是我一看就知道这个信息是我已经看过的,我没有看到什么新的信息,或者你采访的新的信息没有太多的价值,更多的是一种看法、是一种说法,而这种说法和看法是尝试性的东西。我觉得这样的文章印出来不就是浪费嘛,对于我是浪费,对于读者是浪费。我们一定要改变这种粘贴意识,互联网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好的东西,但是互联网也使我们变傻了,变懒惰了。

  记者能力的不断提高不是简单靠时间堆积

  主持人:要求记者写每一篇稿子都得费这么的劲,得跟这么多的事情较劲,这确实是件提升记者、提升媒体价值所必须的,但是记者同时也是物质社会的个体,那要如何在提升媒体价值的同时提高记者的积极性呢?

  高昱:新闻行业是一个比较没有竞争力的行业,在整个产业里面,整个商业社会里面,新闻或者传媒创造的增加值是非常低的,我们行业里面最牛的就是新华社了,一年可能才一万多人,具体数字现在我不知道,我记得几年前可能就十个亿,相当于一个人十万块钱的人均营收,这个在其他行业里面实在是太小了。我的很多朋友比如做电信的,几百万的单子都是小单子,几十万的单子看都不看的,动辄上亿的单子。我们市场化的媒体一年上千万的营收相当不错了,你会发现你跟他们没法竞争。你要真的特别希望自己生活的舒适、奢华就不要在媒体行业,媒体行业真的挣不了钱,所以这个行业里面,如果你想研究一些事情,如果你想写一些东西给别人看,研究一些东西,在媒体行业里面可能有你的用武之地,如果你想赚大钱,这个行业可能真不适合你。

  主持人:媒体更多的是给你精神上的享受,精神上的获得。

  高昱:对,真正有新闻理想的人每个晚上要一个人要面对电脑苦思冥想,而且不会感到孤单。对别人来讲,下了班可以去锻炼身体、上了班再去勾心斗角,那种生活也是需要付出的。

  主持人:我周围的好多记者朋友,大家会时不时地有困惑,因为感觉很多时候做的是重复性的劳动,我现在在做的一个新闻,可能是几年前在做的新闻,同样的问题,同样的答案,但是就是没有变化。

  高昱:对,这个重复性劳动确实是很让人头疼的问题,其实很多人之所以离开这个新闻行业不是因为没有热情了,而是突然觉得自己做的跟之前做的没有什么区别。尤其是分口细的话,确实出现像你说的情况,这个确实是很大的问题。

  我刚才说过,首先,尽可能让自己每写一篇文章都有更高的要求,你对自己要求低一定是重复劳动。当你对自己没有什么要求的话,你会让自己每天的工作不断地向下找齐,少付出辛劳,这样会让你所有的工作越来越萎缩、越来越收敛,你做的工作就不会有新的东西,你每天做的就是重复的事情,时间一长就会厌烦、懈怠、充满了抱怨。如果一开始就想,我怎么样让自己做得更多,我今天多做一个小时,我今天多采访一个人,这样就不是重复劳动。这样会使你在每一个工作里面都能够有所得,每做一次都有所得,时间长了你就会有所积累,一段时间之后你会发生质变。

  很多人都是倒在了质变之前,因为质变真的不是说一下子就到来的。就像醍醐灌顶一样,也许这句话以前听了一百遍也不会有任何感觉,很多时候真的是命运里带来的东西,不能以简单的时间的堆积来决定。

  《商务周刊》将拉长产品线,进行针对性的应用开发

  主持人:最后一个问题,现在《商务周刊》200期了,到了一个很重要的阶段,您对下一个阶段有着怎样的期望和目标?

  高昱:我不会想那么远,我们还是一个小舢板,一个小舢板想长大仅仅依靠自由生长是很难的,不是说我要泄自己的气,是因为整个大环境是这样子的,我们必须要尽可能地把自己的工作做好以后,再找机会和契机跟其他的融合在一起,这样,我们才有可能成为一艘大船。这个时候的大船才能够具备飘洋过海和抗风暴的能力。从长远看,具备一整套能够给客户提供增值服务的能力,光靠一本杂志确实是不够的。

  从目前看,首先要把我们的产品线拉长,从简单的提供一本纸介刊物,变成的一个矩阵型的复合产品库,包括我们增加了资讯产品,每天更新资讯,有了自己的商业信息网站,能做到天天更新,以实现我们对一些行业和企业的持续关注,下一步我们还会开发系列的电子刊产品。

  这些东西能够使《商务周刊》自身的价值提高,同时,我们下一步更多的还会针对几个重要的行业、重要产业的深度开发,依托我们这几年积累下来的专家资源、自己的研究资源、数据资源,包括我们的客户渠道资源,开始进行针对性的应用开发,比如针对这些领域做一些蓝皮书,行业分析性的产品,我们将来可能还会收购或者参与一些别的刊物,做一些专业性的刊物。另外,我们会在自身资源优势范围内,参与一些政府的课题,现在已经有这样的课题交给我们做,包括一些企业需要的外部课题。

  我们的重要行业主要集中在船舶、航空航天、机床,尤其是数控机床,以及能源、重大技术设备等方面,也就是重大战略产业。因为纯粹从民生行业里面,比如数码产品,其实我们优势不是很明显或者我们没什么优势。

  《商务周刊》跟别的媒体的不同在于,我们的读者主体是制造业经理人,不是写字楼里面的白领,制造业经理人主要是分布在北京亦庄、望京,分布在苏州工业园区、分布在天津滨海新区、泰达工业园区,而不是分布在CBD写字楼里的职能部门。当然CBD地区也有我们的很多读者,他们可能关注整体性的问题、宏观性的问题。

  最后,感谢搜狐财经9年以来对于《商务周刊》的关注和支持。

  主持人:谢谢您,也祝愿《商务周刊》发展得越来越好!

(责任编辑:祝慧)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高昱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