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中科院在京公布了300多位院士、研究员参与编撰的“中国至2050年重要领域科技发展路线图”,分能源、水资源、矿产资源、海洋、油气资源、人口健康、农业等18个子路线图,对从目前到2050年重要科技领域给予规划。
其中“中国至2050年能源科技发展路线图”以三个时间节点,确定了中国能源发展的近中长期目标。
2020年前后,纯电动汽车的自主技术将被逐步掌握,初步实现地面交通电动化的商业应用;光伏发电、风电,降低应用成本,为下一阶段规模并网应用打下基础。
在2035年前后,将初步形成以太阳能光伏技术、风能技术等为主的分布式、独立微网的新型电力系统。
2050年前后,重点突破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的开发与利用技术、氢能利用技术、燃料电池汽车技术、深层地热工程化技术、海洋能发电等技术等。
国家能源局酝酿中的新能源振兴规划,除拟定近期三年的新能源振兴计划外,也对今后十年的新能源发展做出战略性安排,这与中科院新能源科技路线图第一阶段时间点吻合。
能源战略详情
中科院能源战略领域研究组组长、中科院广州分院院长陈勇研究员介绍,能源科技路线总体目标是:至2050年,中国能源科技分阶段要突破各种关键技术难题,改变目前能源技术和装备主要依赖进口的现状,保障中国能源安全。
陈勇介绍,在2020年前后,要力争突破新型煤炭高效清洁利用技术,初步形成煤基能源与化工的工业体系。该技术目前在各大煤电集团都在筹划推进。
同期的目标还包括在轨道交通技术上取得突破,“到2020年前,纯电动汽车的自主技术将被我们所逐步掌握。有望初步实现地面交通电动化的商业应用。”
在该时期,对于当前市场焦点光伏发电、风力发电也做了规划,“到2020年前,光伏发电包括风电,最重要的在于在关键领域提高技术水平,降低应用成本;为下一阶段规模并网应用打下基础,”陈勇还指出,在该阶段光伏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并网还不宜提上日程。
“至少在2020年前,要突破的技术还是降低光伏发电成本,提高风力发电自主创新程度,而不是着急上产业项目。主要技术靠进口不是好事。”陈勇认为。
从2021年到2035年第二阶段规划目标,该阶段总体目标是“实现核能、可再生能源和新型能源的大规模使用”。
陈介绍,从技术成熟性和可靠性看,该阶段生物质液体燃料或将占据很大比重,将很有可能形成规模商业化应用.。
在该阶段,可再生能源的并网技术也被着重提及,“要突破大容量、低损失电力输送技术,以及分散、不稳定的可再生能源发电并网以及分布式电网技术,使电力装备安全技术和电网安全新技术比重达到90%”,陈称。
他表示,如果在第一阶段光伏发电等关键技术突破顺利,并成功降低成本的话,到2035年将可以初步形成以太阳能光伏技术、风能技术等为主的分布式、独立微网的新型电力系统。
第三阶段,基本形成化石能源、核能、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等并重的低碳型多元能源结构。陈勇特别指出,深层地热工程化技术是被众多专家看好的一项技术,但目前重视程度很不够。
危机催生绿色革命
中科院院长路甬祥坦言,回溯历史,全球性经济危机往往催生重大科技革命,“1857年和1929年两次大的世界经济危机之后,分别爆发了电气革命和电子革命两次技术革命高潮”。
路甬祥预测,“在今后的10-20年,很有可能发生一场以绿色、智能和可持续为特征的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
陈勇介绍,路线图制定过程中,“我们的能源报告已经提交发改委,供其制定可再生能源振兴规划时参考;发改委酝酿中的今后30年能源战略规划,也给我们作为路线图最后定稿前的参考”。
陈勇介绍称,在可再生能源比重的确定、技术方向及实现路径上,二者的规划不会有大的出入;但规划的细节,比如与产业的结合度等,会有所不同。
“今后国家在制定十二五、十三五规划时,将有所参照。”路甬祥说。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