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后危机时代经济增长仍需投资拉动
■本报记者 王丽娟
7月3日,“变革与振兴——2009中国经济论坛”在北京召开,在经济见底复苏逐渐成为大多数人的判断时,后危机时代中国经济如何保持较快增长速度成为经济学家越来越关注的问题。
“危机解决方案一定有后遗症,而且有的可能存在很大问题,但是,经济学不承认有十全十美的方案和免费的午餐。”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樊纲(樊纲新闻,樊纲说吧)在论坛上发言表示。
2008年10月份以来,宏观经济政策多项都是针对投资提出的,“投资这个事不断引起争议,但是投资占消费的比重是非常稳定的。我们可以遏制消费下滑的趋势,但不能让它快速地增长。”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长李扬(李扬新闻,李扬说吧)在会上指出,国内消费增长很缓慢,虽然我国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但是增长速度慢于GDP的增长速度,因此居民收入的占比在下降。反过来看,如果增加消费,首先要增加居民收入,采取这种措施则要相对减少政府和企业收入,短期内不容易做到。
樊纲认为,未来,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消费率将会下降,储蓄率将会上升。中国需要从财税体制和分配体制上,调整我们的储蓄率和消费率,使中国经济一方面继续依靠出口市场,另一方面要依赖中国自己的消费需求。
与会多位专家指出,未来中国产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提升产业竞争力的核心是提高技术创新。
会议公布的一组数据显示,对于中国政府大规模基础设施投资将对经济产生的影响,42.2%的学者认为可能会损失效率,但能大幅提高中国经济潜力,而45.8%的学者认为短期可能会使中国经济增长,但长期来看会严重影响中国经济的效率。
樊纲认为,低碳经济将成为未来全球经济新的增长点。中国不缺新的增长点,但是发达国家缺乏增长点。一旦实行低碳经济,就需要更新固定资产,只要更新固定资产就有一轮新的增长。他认为,中国走这条路是大势所趋,怎样抓住市场机遇,分一块新市场蛋糕,是未来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不过,李扬对此持怀疑态度。他认为,这次经济要想恢复,必须找到一个足以和信息技术革命相仿佛的技术革命。低碳经济是我们可以摸得着的东西,但是它的影响能不能大到信息技术革命的影响程度,还有待商榷。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