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机车公司技术创新情况介绍
(一)公司概况
中国北车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简称大连机车)是中国北车集团所属全资子企业,始建于1899年,是国家重点大型企业。主要产品有:内燃机车、电力机车、城市轨道车辆、铁路货车、中速大功率柴油机和各种机车车辆配件产品;并修理改造内燃机车。
近几年,公司抓住铁道部实施技术引进战略这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引进先进技术,联合设计制造,打造中国品牌,同时承担了交流传动电力机车和内燃机车两大技术引进项目,先后获得5个大功率交流机车订单,总量达到1440台,到2011年全部交付。通过引进消化国外先进技术,目前,制造的和谐3型电力机车已经累计生产500余台,成为支撑京沪、京广两大铁路干线运输新主力,在承担货运牵引的同时,还向客运牵引和功率提升方向发展;通过引进消化美国EMD先进技术研制的和谐3型内燃机车,于2008年7月成功下线,今年开始批量制造;去年底,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首台和谐型9600kW大功率交流传动货运电力机车成功下线,是目前世界上单机功率最大、技术水平最高、性能指标最先进的中国品牌机车,作为中国铁路装备再创新的重点项目,集成了众多现代高新技术,多项关键技术将引领我国乃至世界的机车技术发展。今年起批量生产,作为未来铁路货运主型机车,开始大规模装备中国铁路。
(二)基本经验
建国以来,大连机车的发展经历了从修理机车到制造机车、从制造蒸汽到制造内燃、从替代进口到批量出口、从单一产品到多元经营、从直流技术到交流技术5个重大转变,实现每一次重大转变的过程,就是不断创新的过程。总结公司自主创新的历程,我们确立4个基本观点,并以此指导创新实践。
——自主创新不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能力,不能简单地看作一种方式方法或开发的几种新产品。自主创新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这种积累不仅要有持续的技术积累,更重要的是创新能力的积累。我们已经进入能力决定前途,素质决定命运的时代,中国的企业正在由机会经营转向能力经营,不具备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可能兴旺一时,但不可能永远兴旺;反之,具备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可能会出现暂时困难,但不会长期困难;企业要增强核心竞争力得以永续发展,就必须提高自己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厚积薄发。
——自主创新是一个不间断的实践过程,而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企业无论在什么时期,不管外部环境发生怎样变化,遇到多大的困难,自主创新的目标不能变,目的不能变,必须持之以恒、长期不懈地坚持下去。在自主创新的实践中,企业既不能一哄而起,也不能随波逐流,或者仅仅满足一城一池、一时一事的得失,要耐得住“寂寞”,经得起“磨练”,还要宽容失败。
——自主创新不排斥技术引进,而是要把它作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引进技术无论采取技贸结合、合资合作还是技术合作等哪种方式,关键是要坚持以我为主的原则,掌握核心技术,拥有核心产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不受制于人。这是花钱买不来的,也是谁也不可能卖的。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不仅仅是为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要肩负起振兴民族工业的历史责任。企业作为一个经济组织,趋利性是应有之义,但是,象我们这样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经济战略安全的大型国有企业,实际上一直代表着国家的一个工业门类,在与国外同行业展开激烈较量。特别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创新能力与国家经济安全关系日趋密切的今天,我们必须不辜负党和国家几代领导人的厚望,义无返顾地担负起这个历史责任,挺起民族脊梁,扛起振兴民族工业的旗帜。
(三)主要做法
多年来,大连机车在坚持自主创新,提高创新能力的实践中,靠滚动开发促进技术不断升级,靠高起点技术合作加快技术升级步伐,靠综合创新不断推出新产品,靠产学研联合开发帮助核心技术形成,靠加大投入提供技术进步的物质基础,靠占据人才高地为提升技术实力提供活力源泉,增强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
1、“滚动开发”,在“自我淘汰”中创新。多年来,公司最强的技术和产品优势是内燃机车,核心技术和核心产品是柴油机。进入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后,以满足铁路运输需要和开拓市场为导向,确立了“生产一代,试制一代,研发一代”的产品滚动开发方针,既抓既有市场产品的开发,又抓远期产品的研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产品开发方式,加快产品升级换代步伐,使产品水平逐步向世界先进水平靠近,在满足既有市场需求的基础上,进而以更新的产品去引导市场需求。
滚动开发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不断“自我淘汰”的过程,是实现企业“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转”的经营策略,始终保持技术领先地位的过程。没有“自我淘汰”,就没有自主创新,也不可能形成技术优势并迅速转化成市场优势。
滚动开发产生了滚动效应。加快了产品升级换代的步伐,由过去l0年开发一代新产品,发展到9年开发成功3代9种新产品。其中于1983年开发出东风4B型机车,在同类产品中唯一荣获国优金奖,并被国家指定为替代进口产品,结束了我国大批进口机车的历史。同时,利用消化吸收的国外先进技术,对该型机车的14种主要部件进行了改进,开发出东风4C型机车,其技术含量和经济性、耐久可靠性比B型机车又上了一个新台阶,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还开发出不同品种、不同运量需要的东风4型系列的客运机车、调车机车、重联机车、GKD型机车等系列产品,形成了新的产品优势。其中,柴油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成为我国大功率中速柴油机的代表,是公司最重要、也最值得引以自豪的核心产品,不仅适用于内燃机车,还适用于电站、油田、工业发电以及军、民用船舶动力等许多领域。
2、以我为主,借梯登高,加快掌握核心技术的进程。创新的实质就是不断改进,不断提升,不断超越。自主创新不排斥技术引进,而是要把它作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加快掌握核心技术的进程。就象讲自力更生并不意味着闭关锁国一样,讲自主创新也要善于博采众长,走出去,拿回来,用得上。广泛吸收世界一切先进技术成果为我所用。
创新没有固定模式,无论采取哪种合作方式,我们始终坚持两条基本原则。一是坚持以我为主。技术合作的立足点放在依靠自己力量的基点上,通过合作共同改进我们的现有产品,提高技术性能和产品档次,使引进技术国产化,而不是把我们的产品外国化;我们是共同的合作伙伴而不是师生关系。因此,在与国外技术合作中,我们坚持立足于国情、厂情,立足于自己的物质基础和技术水平,立足于产品的继承性、互换性和通用性。这是与国外技术合作的基础,也是保证引进先进技术为我所用的关键。
二是坚持高起点合作。我们需要的是对方当时的最新技术而不是对方当时的最好产品。目的是通过大量吸收高新技术,缩小与世界先进技术水平的差距,既保证合作开发的产品有较大的能力储备,又为提高自主开发能力创造条件。无论与英国里卡多公司合作开发成功D型柴油机,还是与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合作开发的东风6型内燃机车,都使我们有了较大的能力储备,使我们在更多自主开发的主导产品上拥有了核心技术。大大增强了技术储备实力。1996年,在中国铁路首次大提速急需理想机型时,厚积薄发,短时间内开发研制出东风4D型客运内燃机车,解决了提速的燃眉之急,也成为前5次提速的主型机车。同时,也增强了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从1992年起,自主研发出多种出口内燃机车,进入亚非10多个国家和地区,占国内同类产品出口总量60 %以上。其中出口巴基斯坦机车实现了从实物出口到技术输出的新跨越;出口马来西亚机车通过系统集成,并成功运用了其它十余项消化掌握的先进技术,使整车技术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特别是近几年,我们抓住为实现铁路装备现代化进行的新一轮技术引进的历史机遇,以掌握高速、重载和交流传动等一系列最新技术为目标,利用现有的装备、多年积累的合作经验,瞄准世界先进技术,在更新、更高的技术创新平台上,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先进技术,了解掌握了世界一流大功率机车的设计思想和设计方法,做好核心技术的消化吸收,全面提升持续研发和再创新能力,加快实现从“制造”到“创造”的转变。在与日本东芝公司和美国EMD公司的技术合作中,一是坚持合作的高起点,引进技术的高档次和产品的高国产化率;二是不仅引进技术,更注重引进设计理念、管理方式和制造工艺能力,特别是引导员工学习跨国公司员工的工作习惯和工作方式;三是努力培养高水平的技术人才和操作人才,在消化吸收基础上,做好技术移植和储备,实现再创新。
3、厚积薄发,不断推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进入新世纪,公司适时战略性的结构调整,进行在继续保持原有内燃机车传统技术优势的同时,将多年积累的成熟技术和消化吸收的先进技术进行“嫁接”和“移植”,迅速生成后发优势。2000年起批量制造电力机车;2004年起,承担和谐3型大功率交流传动电力机车技术引进项目,通过引进消化国外先进技术,目前,制造的和谐3型电力机车已经累计生产500余台,成为支撑京沪、京广两大铁路干线运输新主力;去年底,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首台和谐型9600kW大功率交流传动货运电力机车成功下线,作为中国铁路装备再创新的重点项目,集成了众多现代高新技术,多项关键技术将引领我国乃至世界的机车技术发展。
与此同时,2002年,我们把多年积累的研发机车的成熟技术与世界先进技术相结合,采用了当今最先进的VVVF传动技术,研制成功我国首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城市轨道车辆,进而实现集成创新的成功之作,成为国内权威专家推介集成创新的典型案例。在继续独揽大连城轨市场、并在沈阳地铁市场占有部分份额后,又跨出所在地域,中标天津地铁2号线整车招标项目;还发挥柴油机独有优势,拉长产业链,向船舶、工程机械和发电机组等市场挺进,并受到海军有关方面的密切关注。目前,公司成为我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中唯一能同时研制内燃、电力机车和城轨车辆的厂家。
4、引进“外脑”,建立创新型研发机制。加大企业核心技术储备。多年来,公司坚定不移地走产学研一体化的研发道路,引进“外脑”,借助外力,进行合作创新,加大企业核心技术储备。先后与铁科院、沈阳变压器研究所、同济大学、西南交大、大连理工大学、大连交大等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签订技术合作协议,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以及形成战略联盟,充分利用其人才和试验设备优势,共同解决公司新产品开发中的技术关键,提升了关键部件产品的技术水平,完成重载机车多项关键课题,保持了核心技术在国内的领先地位。
5、舍得投入,夯实自主创新的物质基础。多年来,我们就在原每年保持上千万元科技创新资金投入的基础上,逐年加大投入,一直超过当年销售收入3%的比例。这笔费用主要用于三个方面:更新技术开发装备;完善企业技术中心体系;提升试验、检测装备水平。 通过加大科技投入,不仅为自主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硬件”保证,提高了产品工艺制造水平和产品的档次,而且有力地推进了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速度,每年都有新产品问世,科技对经济的贡献比重明显增大,近年来,新产品的销售额超过公司全部销售收入的60%,给企业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也为公司保持技术创新优势,拓展市场空间,奠定了可靠的物质基础。
6、人才强企,构建“知本”经营新机制。实现自主创新关键在人。多年来,我们在同国内外竞争对手的无数次较量中只所以屡屡胜出,并不是因为我们有一两项新产品,而是我们有一支技术门类齐全、专业人才济济,在多年技术创新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经验,善于攻关键、攀高峰、打硬仗的科技人员队伍。这是公司最宝贵的财富。公司有了一支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队伍,就会如虎添翼,把一切看似不能的事变成可能。但这决非一日之功。在培养人才,形成人才优势方面,我们把立足点放在对自己人才的培养上,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三是努力构建“知本”经营新机制,建立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出台《专家管理办法》和《优秀青年人才管理试行办法》,对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才给予津贴奖励,对脱颖而出的拔尖人才破格提拔,委以重任。努力在全公司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在科技人员中形成重实绩、重贡献的竞争氛围,盘活人才资源,激发人才潜能,“你能上九天揽月,就敢给你搭建登天的梯子。”积极创造条件,为他们提供展示聪明才智的广阔平台和空间。目前,公司形成了以全国劳模、中央企业十大杰出青年、副总工程师刘会岩为领军人物的电力机车研发团队;以“茅以升奖”获得者、副总工程师张思庆为领军人物的内燃机车研发团队;一批掌握先进制造技术的高技能人才成为生产制造的中坚。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