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星岛日报)
中新网7月15日电据香港《星岛日报》报道,在雷曼迷你债券事件后,香港监管机构要求银行对客户可承受风险及产品风险作评分,以厘定产品是否适合该客户购买。不过,正在供认购的东亚人民币债券,各分销银行厘定的风险评级出现极大差异,由最保守至最高风险都有,同一客户到某银行可成功购买,但到另一银行则可能会被拒。
事件揭露银行对客户风险胃纳及产品风险评分没有客观标准,令以评分来保障投资者的效用打折扣。
人民币债券通常被视为较低风险的投资,不过,近期推售的东亚人债,却被部分银行评为最高风险,若客户的风险承受能力未能匹配,银行不会建议售给客户。至于银行对投资客户要评定其可承受风险水平,但如何评定为高至低风险承受客户,则没有客观准则。
香港银行界人士指出,产品风险评估向来是由银行各自订定,监管机构没有给与统一准则,雷曼迷债一役后,部分银行为保障自身,对订定产品评级时也变得极为保守。至于客户承受风险水平,监管机构只要求银行了解客户某些背景,如投资经验、收入及资产水平等,但怎样评分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对于银行如何评定某一产品的风险评级,香港金管局发言人称,有关单位并无指引,这由银行自行决定,不会就某一产品给与任何意见。不过,在向银行进行实地检查时,若银行对产品评级出现显著的偏差,该局会提出质疑并要求解释。至于这次东亚人民币债券确实出现重大评级差异,金管局没有说明将采取的应对方法。
香港证监会方面,据了解只负责审批投资产品的销售文件,并不会替投资产品制订风险水平。对于银行销售投资产品的手法,证监会订立一些原则,但前线监管工作则是由金管局进行。
有参与销售东亚人民币债券的香港银行主管称,如何订定产品的风险级别,向来都没有清晰的指引,现时是由每家银行或中介机构自行厘定。他指出,例如销售基金时,银行可参考一些基金评级公司如Morningstar的评估,但其它投资产品的评级则是由银行内部评估。他指出,银行会定期检讨投资产品的状况,若评级有变,会提醒客户。
该主管坦言,相较其它债券,以至股票相关投资工具,人民币债券的风险系数应较低,然而有部分银行偏向审慎,是受雷曼事件所影响。他指出,一般而言,人债的波幅不及其它投资工具,然而一旦出现问题,情况就很严重,以往投资者还肯自负盈亏,银行吸取雷曼教训后,为保障自己,变得审慎也是可以理解。不过,他不赞成需要由监管部门制定统一的标准,因为金融创新不断,这些评估工作应由银行自行负责。
另外,对于人民币债券销售过程繁复动辄需一个小时以上,影响客户认购,正在访京的金管局总裁任志刚表示,他个人也认为有空间简化程序,可以加以研究,他也不希望监管过严窒碍市场发展。日前,金管局已因应银行界要求简化部分投资产品的销售程序。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