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中央一揽子刺激计划的拉动,上半年GDP增长率可能只有1%左右
支持经济增长的有利因素增多,企稳回升态势基本明朗,但其基础还相当脆弱
对近期显现的资产价格上升和通胀预期加强等苗头性和潜在问题影响密切关注
保持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可持续,增强其灵活性、针对性、有效性
下半年应力推三大领域改革。
在本轮结构升级中着重培育和提升中高端竞争力
支持经济企稳回升的动力基础初步形成,出现二次探底的可能性明显降低
记者:2009年过半,中央领导同志近日多次指出,我国经济运行处在企稳回升的关键期。您个人对上半年经济形势怎么打分?“企稳回升”,是短期反弹还是向好之势?
刘世锦:从二季度情况看,支持经济增长的有利因素增多,企稳回升态势基本明朗,中央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取得重要成效。
与年初相比,近期有几个值得重视的积极变化:
一是政府投入力度大、动作快,政策的执行力较强。中央财政投资资金到位率高,地方投资到位率虽偏低,也高于平常年份。政府投资是近期经济回升的主导力量,集中体现了我们体制上的优势。据专家测算,如果没有中央一揽子刺激计划的拉动,GDP的增长率可能只有1%左右。
二是社会投资开始跟进,增速提高。标志性的是汽车、房地产两大主导产业销售增长加快,投资回升。
三是消费稳定增长。原来估计经济增速下滑后,居民收入相应下降,可能会拉低消费需求。现在看,这种情况并未出现。
四是出口虽然下滑幅度较大,但剔除价格因素后,实物出口的降幅实际在逐步收窄。更有意义的是,在全球贸易大幅滑坡背景下,我国出口占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市场份额还在上升,如前5月我国在美、日市场份额同比分别上升4.1和3.6个百分点,证明我国出口产品是有竞争力的。
以上四方面变化,前三个属于内需,后一个属于外需。多数变化要好于预期。观察经济形势,要看统计数据,更重要的是看数据背后的驱动力量是什么、这些力量是否可持续。
上半年,面对外需走弱,首先是政府投资逐步填补外需大幅下降形成的缺口;随着市场驱动的社会投资和消费的回升,当政府投资力度减弱后,有望成为经济回升和持续增长的主要力量。由此可引出一个判断,即支撑经济企稳回升的动力基础初步形成。如果说年初我们担心经济增长出现二次探底,即所谓“W”型,目前看来这种可能性已明显降低了。
回升基础尚不牢固,大规模政府投资空间会越来越小,实体经济投资信心还不稳定
记者:如您所言,企稳回升的态势已形成,但其基础是否牢固?金融危机在今后几个月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会不会有所变化?
刘世锦:眼前的回升基础尚不牢固,或者说还相当脆弱。从国际上看,经过危机冲击后的金融体系开始趋稳,但也不能排除出现反复,比如近日传出了美国老牌商业贷款机构面临破产的消息。实体经济仍在下滑之中,何时见底还有较大不确定性。即使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如多数预测的那样,在2010年某个时候呈正增长,其复苏之路也将是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复苏不可能复制原有的经济结构,会伴随相当大幅度的结构调整和改革,如美国储蓄率上升的同时消费率相应下降。这些变化除了引起短期冲击外,还将在中长期对我国的外需空间形成结构性制约。
从国内看,大规模的政府投资不可能长期实施,越往后,空间越小;社会实体经济投资刚开始回升,信心还不稳定;消费增长有政策支持的因素,就业和收入下降对消费的负面影响可能以某种形式表现出来。
对下一步经济回升过程中的困难和复杂性有足够估计,并密切关注资产价格上升、通胀预期加强等对回升的影响
记者:1—6月信贷发放7万多亿元,近期股市、楼市价格快速攀升,社会上多有疑义。那么下半年国民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刘世锦:总的来看,对当前经济形势要有全面、准确的判断,对下一步经济回升过程中的困难和复杂性要有足够估计,继续下大气力保持初步形成、尚不稳固的回升势头,使支持回升的积极因素持续增多,回升的基础得以稳固和加强。
同时要指出的是,应密切关注近期显现的资产价格上升和通胀预期加强等苗头性和潜在问题对经济回升的影响。
下半年既要继续落实“一揽子计划”不动摇,又要让政策更灵活有效,信贷结构重在“四个着力”
记者:您认为未来几个月经济工作和宏观政策的着力点应该放在哪儿?
刘世锦:应当继续抓紧落实中央关于保增长、调结构、扩内需、重民生、促改革的一揽子计划不动摇,保持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连续性和可持续性,同时根据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增强政策的灵活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就货币政策导向而言,可依据变化了的新形势保持“适度宽松”,同时重视调整信贷结构,引导资金流向。解决好信贷结构问题,对稳固和加强经济回升的基础至关紧要。比如,是投向了实体经济,还是有相当部分进入了虚拟经济领域?是主要投向政府投资项目,还是逐步增多的部分投向民间投资项目,投向对增加就业有重要作用的中小企业?是主要进入投资领域,还是逐步增多的部分进入居民消费领域,或有助于扩大居民最终消费?这就要强调“四个着力”,即着力支持实体经济的恢复和增长,防止资金分流助推资产价格过快上升;着力支持社会投资的恢复和增长,使之逐步成为投资回升的主要力量;着力扩大居民消费,为经济中长期平稳较快发展拓宽空间;着力推进产业调整和技术进步,培育有战略意义的新增长点。
尽管出现危机冲击和经济调整,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和长期增长潜力并没改变。但要把这种潜力充分发掘出来,使经济长期保持平稳较快增势,必须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而要在这方面取得大的进展,又必须深化相关领域的改革,推动体制创新。对不少改革来说,经济调整期是难得的有利时机。因为在这个时期,经济关系绷得不是很紧,价格水平较低,改革共识较多,大的调整容易被大家接受,所以有一个“不失时机”的问题。
社保、价格、有增长潜力行业加快改革,鼓励社会资金创业创新,而非涌入虚拟经济领域追逐泡沫
记者:下半年和今后一个时期,改革的重头戏是什么?
刘世锦:可重点推动三大领域改革:
加快社保体系建设和相关改革,重点是探索建立城乡统筹、包容性强、可流转、可持续的社保体系。在资金筹措上,除了国有股份上市融资的10%划转社保基金外,还可考虑划转国企的部分利润和股权。这样做除了有利于改善民生、扩大消费外,还可直接降低企业储蓄率,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
加快部分仍未放开或理顺的能源和资源价格改革,如理顺煤、电价格关系,完善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提高非农业用水价格等。
对那些有较大增长潜力的领域,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性服务业领域,应进一步放宽准入,破除垄断,鼓励竞争。改革开放以来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通过改革打破有增长潜力行业在需求和供给上的体制约束,释放内在潜力,从而推动经济快速增长。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冲击后,我国经济中出现了住房、汽车两个新增长点,前提是进行了住房制度改革,加入WTO后推进了汽车行业的开放和竞争。这条经验现在对诸多有增长潜力的行业还是有效的。我国储蓄率高,社会资金充裕,应拓开更多的领域和渠道,使这些资金去创业,去创新,去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去培育新增长点,去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而不是涌入虚拟经济领域去追逐泡沫。
经济回升和新一轮增长,不是简单复制原有结构和机制,应有一个更具竞争力和可持续性的根基
记者:如何处理“保八”与调结构、促升级的关系?对此争论不一。作为产业经济研究的专家,您怎么看?
刘世锦:这次经济下滑,既有国际金融危机外部冲击的原因,也有国内经济周期性回调的原因。经济的周期性波动是规律性现象,我们要防止的是大起大落。当经济经过一段时间的高增长后,一定幅度的回调难免,也有其必要性。我们经常强调的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许多事情应当也有条件在经济回调期去做,包括淘汰缺乏市场竞争力的低效和无效产能,通过并购重组等方式促进产业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推进技术进步,加强节能减排,培育新增长点等。特别是当经济企稳回升态势基本确立后,应当把更多精力放在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上。我们所期待的经济回升和新一轮增长,不是对原有增长结构和机制的简单复制,而应有一个更具竞争力和可持续性的坚实基础。
冲击过后,从中长期看,我国产业发展将遇到一些重要约束,例如要素成本的持续上升,已有的低成本竞争优势趋弱;原有水平上数量规模扩张空间的缩小;美国等发达经济体消费储蓄结构变化对我国外需市场的影响等。这就要求我们在保持并尽可能延长我国产业中低端优势的基础上,重视培育和提升中高端竞争力,国际经验表明,这才是持久的竞争力。但从一个国家来说,不可能所有产业,只能是一部分具有某些类型优势的产业会具备这种能力。应立足长远,探讨、制定旨在提升我国产业中高端竞争力、占领未来产业制高点的设想和规划,对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的产业发展起到积极的引领、带动作用。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