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数年高速增长,信用卡产业或许到达由量到质的临界点。
7月中旬,银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信用卡业务的通知》(俗称 “十五条”)后,银行业对一直为人诟病的“营销外包”清理正在加速。
7月30日,中信银行(601998.SH,0998.HK)信用卡中心总经理陈劲对本报记者表示,基于提高门槛、降低风险的考虑,剥离外包公司的方向不会改变。
按照银监会纪委书记王华庆近期透露的数据,6月末,国内商业银行发行银行卡超过19亿张,较去年底增长7%,其中信用卡发行超过1.4亿张。
高速增长之后,存量市场还有多大?另一股份行信用卡中心人士表示,虽然从人均比例来看,该行发卡量低于国外水平,不过,经历这两年的挖掘,真正优质的可说已经“买少见少”,而且今年以来,存量客户的逾期违约风险有上升的趋势。
用陈劲的话来说,就是信用卡“跑马圈地”的时代已然结束。
在此大背景之下,面临转型的不仅是全国数十万中介公司人员和银行雇佣人员,还有“扫街扫楼”、“人海战术”的信用卡发行模式。
剥离“分步走”
其实,早在5月初,由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公安部、工商总局等四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银行卡安全管理预防和打击银行卡犯罪的通知》,已经严禁银行将信用卡发卡营销业务外包,同时禁止单位代办信用卡。
广州一股份银行人士认为,此次银监会“十五条”实质是对四部委通知的细化,明确了严禁的行为和做法,并要求在2009年8月31日前整改落实到位。
中信信用卡中心风险管理人士称,中信银行合作的中介公司最高峰有十几家之多。前两年,各行为求在短时间和低成本的情况下,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才选择这一路径。实质上,中介公司及其人员龙蛇混杂,而且在存量客户中,外包发展的客户资产质量偏差,更为危险的是,中介公司往往不止代理一家银行信用卡,因此,客户资料泄露、一人多卡的情况时有出现,而银行在管理上又面临尴尬,无法堵塞这一漏洞。
不过,去年以来银行已逐步收缩与中介公司的合作。
昔日立下汗马功劳的中介公司,今日将何去何从。目前的信息看,银行剥离中介服务公司采取的策略多为“分步走”。
一般来说,银行考核中介公司主要看三个要素,即资料真实性、批核通过率和资产质量。
上述人士表示,银行正逐步降低通过率,同时加强资产质量考核等,如此手法优胜劣汰,从而逐步引导中介公司退出或转型。
工行深圳分行银行卡中心总经理顾旋称,多年来,通过中介公司等第三方渠道来增加信用卡发行量的做法较为普遍,由于信用卡可以离行办理,且不少信用卡中心为事业部制,因此,在人员方面有比较大的灵活性。在中小银行发展高峰期,大型银行也逐步加入这一阵营。
不过,顾表示,在中介公司合同到期后,该行将会逐步中止合作。
深圳一银行人士称,一般来说,信用卡营销人员分为两种,一为中介公司员工,二为银行劳务外包,后者以大行居多。银行与营销中介公司的合同,一般以一年为期。每张卡代理费用在数十元至百元不等。
此外,来自招商银行和兴业银行等深圳地区一些支行的人士亦证实,在网点和周边,非银行的信用卡营销人员数量已经减少或取消。
不过,上述中信、工行等人士均认为,从全局看,由于涉及数十万人员就业,可能在剥离上并不能一下到位。
另有部分股份行表示,对于表现优秀的中介公司人员,将会吸收其为银行员工,以继续发挥其营销专长。
信用卡行业升级诱因
人民银行深圳中心支行统计,截至2008年底,深圳市21家国内发卡银行,累计发行借记卡6979万张、信用卡684万张,刷卡的消费额占社会消费零售总额的比重达38.17%。
不过,在信用卡活跃的深圳地区,发行、套现等信用卡业务失范的乱象亦层出不穷。
本报记者观察,直至今年一季度,在深圳主要街道路口、写字楼,依然不时可见信用卡营销人员的身影,不过,密度似乎在逐步减少。
深圳多家银行信用卡人士承认,上半年信用卡发行速度在减缓。
按照深圳一大型国有银行信用卡中心人士的说法,一季度,深圳地区是招行、平安银行等发行量靠前,最少的部分大行甚至月均只有几千张,整体增长速度很明显放慢了。
同时,上半年信用卡不良率亦在上升。近日,央行公布,一季度末,国内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48.70亿元,同比增加133.1%;占期末应偿信贷总额的3.0%,占比同比增加0.6个百分点。
在银行信用卡中心公布的评测数据中,卡均消费量、活卡率等已经渐渐取代单一的发卡量。
广发信用卡中心品牌部人士称,上半年广发卡持卡人总消费量增长近50%,卡均收入同比增长20%。2008年底的不良率在1.5%。同时,该人士承认,受经济环境不振的影响,上半年信用卡的逾期情况同比确实有所上升。
对此,中信银行信用卡中心市场部人士认为,原因有二,其一是前期低门槛的发卡累积风险,至经济低潮时暴露,为此,银行主动放慢发卡速度,以控制整体风险。
而在去年底至今年初,部分银行实际已经提高客户门槛,限制大额度信用卡,同时收紧核卡通过率、提高申请资料要求。
其二是信用卡盈利的考量,去年开始,不少银行已经从战略上进行转型,即从重视数量增长转而强调质量,注重持卡客户对银行盈利的贡献度。
当银行需求不再,先期昙花一现的信用卡中介公司退出市场只是时间问题。不过,在发卡量低潮之时选择剥离中介,难免对业务造成打压。但银行似乎对此并不在意。
而前述工行人士称,大行主要还是依靠网点和内部客户转化来发展信用卡业务,本身介入的时间较晚,程度也并不深,影响也在可控范围。但是,对于网点资源和客户资源稀缺的中小银行来说,业务肯定会受到波及。
中信信用卡中心总经理陈劲称,目前外包中介而来的客户比例在10%以下,中止这方面的合作相信不会对业务造成明显的冲击。
而下一步,信用卡方向如何?陈认为,随后,各家银行可能会更重视信用卡的服务性,增强信用卡之间的差异性。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