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近期,部分地区接连传出当地出租车集体罢运的消息,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撇开情绪化的因素,从行业角度观察,我们发现出租车是一个特许经营的行业,罢运背后的利益之争,追根溯源很大程度上是利益各方对于特许经营权的争夺和占有以及由此带来的“不公”。
而在“市场化”的大旗下,相关政府部门似乎在如何管理上难以作为,最后却总是不得已出来为结果“买单”。那么,出租车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的组成部分,能否完全市场化?到底是“市场化”出了问题,还是“市场化”不到位导致了问题?业界也有争议。本报为此组织了一组报道,意在从几个侧面对罢运现象进行剖析和透视,为读者提供参考。
温州出租车罢运:彻底市场化惹的祸 7月28日清晨,温州街头出现反常一幕:全城数千辆出租车停工罢运、市民生活出行受阻、数十辆出租车被砸,正常社会秩序受到影响。
面对突如其来的出租车集体罢运事件,温州市委、市政府紧急部署应对。在“黄金48小时”内将少数人预先筹划的28、29、30日三天“罢运”行动成功瓦解。事情虽已平息,但原因值得深刻反思:出租车停工罢运,到底是谁惹的祸?
“兰州模式”:政府强势介入 经历了出租车大罢运的兰州市近年从简单的市场准入管理向经营全过程管理转变,形成了一种较为“强势”的管理模式。
哈尔滨:法院不受理行业不管理 在哈尔滨市,出租车经营权纠纷再次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事件:不少“买断”承包人想尽办法欲将出租车的经营权更名过户到自己名下,出租车公司则千方百计保有这块特许利益。在双方矛盾一触即发的时刻,当地交通行业主管部门和法院被推上了风口浪尖,究竟该谁出面调处双方矛盾、平衡利益关系?相关部门各执一词。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