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财经报道 如何看待当前物价低位运行与资产价格飙升并存的现状?何以在短短数月内,人们对中国经济的担忧就由通缩转为通胀?眼下我们该不该担心通货膨胀?在8月14日举行的搜狐新视角经济学人月度论坛上,与会专家就以上话题展开激烈讨论。
就中国现阶段该不该担心通货膨胀这一问题,专家们意见有所分歧。但在货币政策应对方面,专家们一致认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成长最为有利,但需要适当微调。此外,多位专家强调,在关注通货膨胀的同时,不应忽视资产泡沫风险。
通货膨胀发生风险不大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原副院长刘福垣表示,目前没有必要担心中国会通货膨胀。他分析说,物价上涨或者下降几个百分点都是正常的,现阶段物价和GDP上涨水平保持1:2关系是比较合适的。他强调,不应该过分夸大中国出现通胀或者通缩的可能性,因为这会影响货币当局在政策上反反复复,这对中国经济长远发展十分有害。
刘福垣还指出,中国的GDP统计方式和物价统计方式不够准确,存在问题。他认为,用GDP判断中国经济的增长情况的老方法需要改变。他举例阐释说,四万亿刺激计划和十大行业振兴规划虽然对GDP数值有较大贡献,但却没有对实体经济产生很大的带动作用。
“中国经济要真正走稳走强,货币政策已经起不到决定性作用,改革分配体制才是关键。”刘福垣建议用国有资产的利息和资金,一步到位全覆盖的发展社会保障,“在社保到位,收入增加的条件下,消费才能真正起来,中国经济也才能有长期发展的动力。”
货币政策、财政政策需微调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黄益平也表示,在美国经济全面复苏以前,中国发生通货膨胀的风险不大。但是在确保经济扩张型政策的方向前提下,应该对货币政策、财政政策进行微调。
此外,黄益平还表示,全球金融危机发生以后,资产价格应该成为考量货币政策的重要因素之一。“资产价格的大幅波动会影响到价格水平和经济增长的稳定。这一点,中国可以从美国的经历中吸取教训。” 黄益平如是分析。
防通胀与保增长目标冲突
然而与刘福垣和黄益平看法不同,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杨瑞龙认为未来一年中国经济发生通货膨胀的可能性较强。
首先,从货币的角度来看,无论从理论还是从实践上来看,货币供给和通货膨胀之间都存在显著的联系。货币供给一般会在一到两个季度内传递到通货膨胀中去。上半年中国发行的天量信贷势必给未来通货膨胀培养了基础。此外,M2和GDP增速之差和通胀之间也有很大的关联,从经验上来看,目前巨大的M2和GDP增速差也会反应到通胀方面去。
其次,从外部角度来看,美欧发达国家大量投放货币加速了美元贬值,进而对中国产生影响。除了美元贬值,连续三个月上涨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农产品价格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也比较明显。
据杨瑞龙介绍,中国食品价格占CPI权重达到34%,高出其他国家约20个百分点。因此,国际农产品价格上涨对中国农产品价格的影响比其它国家高出很多。同样国际大宗商品如石油、矿石、有色金属这些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对于中国这样的新兴市场国家的影响也远超欧美发达国家。
杨瑞龙认为,如果中国近期发生通胀,仍然会延续以结构性和输入性的特点,所谓结构性就是以食品为中心的价格上涨,所谓输入性价格上涨,就是工业产品如果大量利用大宗商品价格作为重要的成本部分,价格上涨会比较显著。
在应对通货膨胀方面,但杨瑞龙表示,防通胀和保增长两者之间存在冲突,政策难以同时满足这两个目标,因此宏观政策需要权衡。他建议中国应该坚持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监控CPI的同时也应监控资产泡沫
国家信息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高辉清认为,通货膨胀、尤其是CPI不应该成为近几年宏观政策关注的焦点,应该将更多的关注给予资产泡沫。
高辉清表示,未来一年CPI风险可控。从国际形势来看,未来半年甚至一年,全球经济形势尚未明朗,经济本身对CPI拉动作用将十分有限,欧美国家流动性仍旧不足,大宗产品价格上涨空间有限,因此,国际传导对中国的CPI影响有限。从国内形势来看,影响CPI的农产品价格、工业产品价格以及服务价格都缺乏上涨动力。此外在收入增长不理想的前提下,收入对CPI也基本没有贡献。
高辉清认为,相对于CPI,资产泡沫问题更加应该被重视,“要把资产泡沫列为宏观调控的范围,资产泡沫破灭会使经济倒退到几十年前,甚至把整个国家毁掉。”他呼吁,不仅仅要对CPI进行监控,而且要对资产价格进行监控。
货币政策要从极度宽松转向适度宽松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金融室副主任张明也认为,分析通胀不能只关注CPI、PPI,也要关注资产泡沫问题。
张明分析说,通胀的预期会导致资产价格的上扬,资产价格的上扬也会导致通胀本身。“在一个经济体突然受到比较大的流动性冲击的情况下,里面几个价格会轮番上涨,首先是股市、其次是房市,最后才是物价水平。本轮资产价格上升,通货膨胀预期发挥了较大的作用。通胀预期导致的资产价格错配的程度可能远远超过未来物价上升的程度。”
张明表示,如果中国的流动性问题得不到改善,下半年或明年,将会产生比较严重的泡沫,通胀压力也会随之加大。
在政策调整方面,张明与其他专家观点基本一致,他也认为,中国还是应该保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货币政策要从之前的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向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回归。他说:“首先,要降低新增的贷款规模。要用市场化的手段去做,市场化手段不行,要考虑行政手段。其次,要增强利率和汇率形成机制的弹性,更多的让市场机制来决定。再次,外汇管理局应该加强对短期国际资本流动管理,防止恶意操作推高中国的资产价格。”(搜狐财经/魏喆)
搜狐财经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请勿转载,违者必究。如确需使用稿件或者更多资料,请与我们联系获得授权,注明版权信息方可转载。联系我们可致电010-62726118。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