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全力抗旱保粮食生产
千方百计实现重旱区尽量少减产少减收,轻旱区不减产不减收,无旱区要增产要增收
■本报记者 王有军
进入7月下旬以来,吉林省中西部地区持续高温少雨,致使白城、松原、长春、四平粮食主产区的农作物遭受严重伏旱,农业受旱面积迅速扩大,干旱程度不断加重,灾情最严重时,农作物受旱面积达4267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的一半以上。
波及范围广 干旱程度重
吉林省政府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常务副主任翟强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说,这次旱情是全省范围的,但是严重的伏旱是中西部地区。一是发生在粮食主产区,二是发生在粮食生长关键期。这两个因素叠加在一起致使这次旱情非常严重,无论是从干旱的面积上、干旱的程度上,还是干枯的面积上都是历史罕见的。
翟强表示,这次干旱对吉林省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西部白城、松原绝大部分(县)市和中部的长春、四平部分(县)市,特别是产粮大县的榆树、双辽、洮南、大安等县(市)尤为严重。
翟强说,面对严重旱情,吉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采取了一系列抗旱减灾超常规措施,相继启动了农业Ⅲ级应急响应和Ⅱ级应急响应,及时把抗旱工作重点由全面抗旱向重点旱区倾斜,确定了四平、长春、松原、白城四市为重点旱区。
从8月27日午后开始,吉林省中西部地区普降中到大雨,旱区灾情得到明显缓解,全省农作物受旱面积明显减少,已符合解除农业干旱Ⅱ级响应的条件,经吉林省人民政府批准,省政府防汛抗旱指挥部决定,从8月29日12时起,解除长春、四平、白城和松原四市农业干旱Ⅱ级响应,致使全省已全部解除农业响应。
据吉林省政府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8月29日旱情统计,当前长春、四平、松原、白城四市农作物受旱面积1412万亩,其中重旱面积438万亩,轻旱面积458万亩,干枯面积475万亩。截至8月29日,长春、四平、松原、白城四市已累计投入抗旱资金4.9亿元,抗旱用电3532万度,抗旱用油4.1万吨。开动各类抗旱井11.1万眼,开动泵站40万处,机动抗旱设施10.6万台套,出动抗旱运水车辆11.0万辆,共完成抗旱浇灌面积2679万亩。
启动抗旱预案 确保农业减灾农民增收
严重伏旱对吉林省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造成严重影响,那么,如何来弥补由于粮食减产对农民造成的损失呢?
翟强表示,全省粮食减产已成事实,但省委省政府迅速启动农业干旱预案,并明确提出,千方百计实现重旱区尽量少减产少减收,轻旱区不减产不减收,无旱区要增产要增收。通过这三条线理清整个抗旱思路。
翟强说,对旱区较重的农民,省政府采取了一些抗灾自救措施。一是政府对灾区农民开展救济工作。二是农业保险机构要迅速核实理赔。三是开展生产自救,对受灾较重地块的农作物可作为青贮饲料,尽量减轻损失。四是劳动部门积极和省外协调,开展劳务输出,组织灾区农民出去打工挣钱。
“希望政府能加大对种粮大户的水利设施和生产投入的支持,通过种粮大户带动周边小户,并吸纳其进来成立合作组织,逐渐往规模化经营路上走。”吉林省种粮大户、长春市农安县开安镇石场村的初长阁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直言不讳。
他告诉记者,他今年粮食种植面积20公顷,由于受旱情影响,可能减产40%。他说,为了减少损失,正在打深水井抗旱,打一口井,加上柴油机和发电机,总共得花1.2万元左右,自己都快承受不住了。
科学引导 提高抵御灾害能力
自然灾害的频发,对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威胁,如何防灾减灾,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已经成为各级政府亟待解决的问题。
翟强表示,吉林省考虑到干旱的影响,尤其是西部地区干旱的影响,从长远打算已经着手建设哈达山水利枢纽、引嫩入白、大安灌区三大水利工程。这三大水利工程建成后,一是西部大部分地区生活用水得到保障;二是西部地区农业生产抵御灾害的能力有了质的飞跃;三是对于改善吉林省西部生态有重大转变性影响。
吉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农村处处长胡万海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说,吉林省这些年农业基础设施薄弱,靠天吃饭的局面还没有扭转。胡万海表示,除了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外,还要采取以下几方面措施来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一是鼓励农村土地合理流转,推进土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通过土地流转,能使一大批土地向种养大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合作组织集中,促进农业的专业化、标准化、集约化和规模化经营,提高单位面积的产出和效益,有效规避一家一户单打独斗的缺陷。
二是通过开展农业创业、发展多种经营、组织劳务输出等方式增加农民收入来弥补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
三是加快抗旱新技术研发及推广。通过抗旱新技术提高科学种田和防灾减灾的能力。
四是优化调整产业结构。根据各地的气象条件和资源禀赋,引导农民种植适应干旱气候条件的耐旱作物和耐旱品种。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