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部学者认为,近期食品价格是恢复性上涨,今年出现通胀的可能性几乎没有。
当前,猪肉、鸡蛋等食品类价格快速上涨,被认为是通货膨胀的最大诱因。面对媒体对通货膨胀即将来临的担忧,国家发改委出面解释称,当前猪肉和鸡蛋价格上涨属于正常的恢复性上升和季节性波动,这样的价格回升“有利于保护农民利益,促进畜禽养殖发展”,并称这样的价格回升“不会导致通货膨胀”。
需求不足 通胀没有市场基础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部研究员张立群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近期食品价格上扬,是经过近一年持续下降之后的恢复性上涨,不是通货膨胀的表现。
张立群说,通货膨胀是物价总水平的持续较快上涨,基本条件是经济总需求大于总供给,而中国经济当前的主要矛盾是需求不足。上半年经济增长率为7.1%,明显低于潜在经济增长率,企业产品销售困难还比较普遍,就业和收入增长形势依然严峻。因此,需要继续扩大需求,带动经济加快增长。
“猪肉价格上涨属于恢复性和季节性上升,并不足以成为通货膨胀的诱因。”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部研究室主任李建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
李建伟说,今年出现通货膨胀的可能性几乎没有,由于产能过剩还比较严重,所以工业品拉动物价上涨的可能性也不大;大家担心的猪肉价格上涨,还没有达到2008年的平均水平,对物价的总体上涨没有威胁。
张立群进一步分析说,由于粮食和主要
农产品供给充足,食品需求比较稳定,因此未来食品价格不会持续快速上涨。食品价格的适度提高有助于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生产,因此对中长期的食品供给、食品价格稳定将产生积极作用。在经济总量供大于求的格局下,当前是推进价格改革的有利时机,应该加快推进资源性价格改革,通过体制机制的完善促进节能减排。
但李建伟同时表示,上半年的货币供给过快,有可能带来一定的通货膨胀压力,但在近期不会显现出来。从中长期来看,由于全球经济依旧没有明显的复苏迹象,虽然部分行业出现了一定好转,经济稍有趋稳迹象,但这只是政策性的一种反弹,而非正常复苏,今年年底经济真正复苏的可能性不大,无论国内国外,情况都差不多。
因此,中国流动性供给所带来的通货膨胀压力在近期不会显现,在未来可能会出现,但无法确切判断时间。通货膨胀压力的出现需要一个条件,这个条件就是经济的复苏。目前我们的信贷在收缩,在保持平稳增长,国内通货膨胀出现的市场条件不充分。
农产品价格正常回升 有利于未来价格稳定 据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的最新监测数据显示,8月26日,中国大中城市生猪平均出厂价格大概为每公斤12元,比上月底上涨7.1%。6月中旬,生猪平均出厂价每公斤不到10元。猪肉价格连续12周走高,较之6月中旬,猪肉价格已上涨逾两成。
对于食品价格上涨与通货膨胀的关系问题,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易宪容在接受本报记者电话采访时说,如果把食品价格在CPI里的权重调低一点,那就不会对当前猪肉、鸡蛋等价格上涨如此敏感了。
在CPI统计编制里,食品类消费占居民消费权重达33%以上。易宪容的观点是,随着城市生活条件的改善,食品类在居民消费中的比重越来越小。但居住类价格在中国CPI权重中比例很低,大致13%左右,而美国2006年是42.1%。中国居住类消费指标根本就没有反映出居民的实际消费水平及消费模式的变化。
易宪容说,第一,物价稍微上涨一点没有问题,现在整个产能过剩,哪儿来的通货膨胀?第二,为什么不让农民提高一点收入,而非要把价格压下来?
李建伟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养殖户要有一个合理的利润,现在的涨价能使养殖户获利。
“猪肉价格从去年以来是持续性的回落,现在是恢复性的回调,这对于稳定未来的生猪生产是非常必要的,也对未来猪肉价格稳定是有利的。”张立群对本报记者说。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