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杰明·卫是一名华尔街中型投行的总裁,在华尔街工作的历史已经有10多年了。此间,他先后经历了东南亚金融风暴、网络股泡沫和去年的华尔街危机,也完成从交易员到投行人士的转变。他认为,华尔街的金融生态在过去一年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未来的机会大于挑战。
中小投行开始抢占地盘
中国证券报:作为一名华尔街人士,你在这10余年里经历了很多次危机,过去一年应该说是冲击最大的一次。对比一年前,你觉得华尔街有怎样的变化?
本杰明·卫:我觉得最大的变化就是很多以前圈内的朋友都没工作了;第二个变化就是不少富人的财富缩水的很厉害;第三就是华尔街的工作很难找,很多大公司出来的人都找不到工作,如果去小公司,他们的适应力不行。
中国证券报:按照《华尔街日报》的说法,去年金融危机之后传统意义上华尔街的五大投行都没有了。对现在还存在的中、小型投行,比如你们的公司来讲,是不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本杰明·卫:现在美国几个大型金融企业的盈利报表中,投行业务和交易业务贡献很大,这跟雷曼兄弟破产后留下的市场空间有关,也跟股市的回升有关。
在华尔街,我们的公司只是一家中等规模的投行,跟同业的大企业比起来算是很小的,但是我们这种公司灵活性更大。雷曼兄弟倒了之后,还有很多其他的同业公司也倒了,这对我们是一个机会。我们以前认为没有可能发生业务的客户也来了。我们的投行部门现在基本上是24个小时“连轴转”,不断有新项目发生。对于我们来讲,现在是一个抢占地盘的好机会。
雷曼兄弟破产以及随后肆虐的金融危机给了所有的华尔街人很大的教训,就是如何控制风险问题。我们现在做事很小心,下水之前先要把脚伸出去,看水热还是不热,我们每天在试,希望不是太热就行。
混业经营是大势所趋
中国证券报:以前美国的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都是分业经营的,在相关的法令废除之后,混业经营成为了主流。目前来看,分业经营、混业经营哪种模式更好?
本杰明·卫:我个人认为,分业经营模式在美国不会再发生了,混业经营模式会一直存在下去。分是不可能的,现实是这样。第二,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业务的互补性还是存在的,特别是对于客户而言。比如公司客户,一般愿意跟一家机构打交道,如果服务的很好,就一直跟下去了。所以从客户服务角度来讲,混业经营模式也是最有效的方式。现在探讨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如果认识到混业经营成为大势所趋,那么从监管角度来讲必须要控制风险。
中国证券报:不少人认为政府监管缺失是导致本次金融危机的部分原因,你从华尔街人的角度怎么看这个问题?
本杰明·卫:政府监管的确存在很大的问题,具体说就是低效和不到位。具体到这次金融危机来讲,很多贷款公司不负责任地把一些金融产品销售给投资者、消费者,但这些贷款公司基本没有受到什么监管。
从历史来看,美国证券法是上世纪30年代的法律。虽然在此后有过一些修改,但是资本市场变化了、全球经济也变化了,如果用上世纪30年代的法律来衡量70多年以后的情况,肯定是有问题的。从美联储角度来讲,它的监管力度也很有限。目前美国的监管机构都是在一定范围下监管的,没有能够跨机构和跨行业来监管的机构。所以美国政府在调整这个过程,想把美联储变成一个能够统管所有监管机构的“超级”监管机构,这一点我感觉是个好现象。
薪酬机制很难有根本性改变
中国证券报:包括摩根大通在内的一些金融机构,在归还政府救助资金之前对奥巴马政府加强监管没有太多反对的声音;但是在还钱以后,就提出过度监管会影响金融创新的说法。从华尔街的角度,是不是也是跟政府有一种博弈,在监管和金融创新之间形成一种平衡?
本杰明·卫:那是肯定的,这个平衡在监管和被监管两方面,特别是现在金融危机还没有完全过去的前提下,会成为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不断演变的过程。
从监管部门来讲,当然是要控制风险,控制风险从投资角度来讲,就是要放慢冒险的速度。但是投资是个高风险高回报的过程,对大机构来讲不冒险是不行的,否则的话利润怎么来。从这个角度来看,肯定是个金融创新、金融监管和金融被监管三方面之间讨价还价的过程。
中国证券报:华尔街的薪酬机制也是造成其急功近利、追求短期效益的原因。今年年初,华尔街一些大公司的分红事宜成为了美国公众关注的焦点。有观点认为,这种薪酬机制事实上是鼓励华尔街冒险,甚至是不负责任的冒险,你怎么看华尔街的薪酬机制?
本杰明·卫:我觉得华尔街的薪酬机制很难根本改变。华尔街很多从业人员的年薪并不高,他们赚的钱很大一部分都是来自奖金,如果把这个部分剔除,就没有人会到这个地方来工作了。没有了最优秀的头脑到华尔街来,这个金融系统不会维持下去,华尔街也不会成为全球资本市场的领衔者。因为最聪明的人,最有能力的人,到华尔街来,他们的驱动力就是利益。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