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进入对华贸易保护高峰期
新华社记者 毛晓晓
中国早已成为印度第一大贸易伙伴,但受金融危机冲击,印度国内出口制造业面临困境,我国作为印度最大的进口来源地,成为印度贸易保护措施的主要对象,立案数量和涉案金额创历史新高,手段也从反倾销扩展到反补贴、特保调查和进口限制,保护主义倾向甚至已扩展至投资领域。
进入贸易保护高峰期
此次金融危机使得2008年和2009年成为印度对华贸易救济调查的高峰年,不仅反倾销调查立案数量创历史新高,涉案金额同比增长20倍,而且开始使用反补贴措施,重新使用保障措施等其他贸易救济措施。
据中国驻印度商务使馆统计,在反倾销方面,印度2008年新调查立案数量创历史新高,达15起,涉案金额高达16.7亿美元,比2007年增长20倍。接近印度过去14年(1997-2007年)累计对我发起的108起调查涉案金额的2倍。
今年1月印度对中国产的亚硝酸钠发起了反补贴调查,成为印度第一起反补贴案件。今年前5个月,印度先后对中国产的纯碱、铝板与铝箔、尼龙帘子布、汽车前梁桥、曲轴和转向节以及乘用车轮胎等发起5起特殊保障措施调查,涉案金额约3.78亿美元。
与此同时,印度还不断出台针对我产品的进口限制措施,包括玩具、牛奶、巧克力产品和手机,对17种钢铁产品实施强制质量检测,也提高了部分产品的进口关税。
印制造业发展滞后
印度经济学家和媒体认为,政府面对商会的游说和政治压力,不得不作出保护国内产业的决定,但近年来中国一直是遭受印度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重要原因是印度本身制造业短期内难以与中国抗衡。
今年5月份,印度最大的商会印度工业联合会公开宣称,由于中国对欧美的商品销售收缩,过剩的产品正转移到印度和非洲市场,因此商会必须积极反对,商会称2008年4月到12月,中国对印度出口增长近20%,达到242亿美元,“印度产业很担心在全球经济衰退中,倾销可能成为严重问题。在目前这个时刻,没有其他国家像中国这样对印度构成如此大的威胁。”
印度经济学家莫汉·古鲁斯瓦米认为,印度劳动力成本高于中国,加上行政效率低,基础设施发展严重滞后等多种制约因素,与中国制造业的差距不是几年能赶上的。
中方企业应加强应诉
印度媒体评论认为,在某些两国都已发展起来的制造业领域,贸易冲突可能还会继续增加。
中国驻印度商务使馆分析指出,针对印度的反倾销和贸易保护攻势,我国企业应诉率仍然较低。2008年14起做出终裁的案件中,我企业应诉的只有8起,仅比2007年11起终裁案件中应诉6起略有提高。如果再扣除虽有一企业应诉,但因未按要求补充信息而被视为“不合作方”的苛性钠案,则只有7起应诉,应诉率刚到50%。在这7起案件中,我企业获得市场经济待遇的只有瓷砖日落复审案,5家企业获得市场经济待遇,并被认定不构成倾销。
针对印度对中国投资设限,中国驻印度商务使馆建议,到印度投资的企业应尽量本地化,减少中方雇员,一些当地中资公司也认为,近期类似签证这样印度政府政策的变化,增加了长期投资的风险,目前从事短期贸易项目为宜。
(新华社记者 毛晓晓)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