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观察:贸易摩擦催促“中国制造”转型
□ 老 刀
最近,针对中国产品出口的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呈逐步蔓延之势。
7日,美国商务部宣布对从中国进口的无缝钢管发起反倾销和反补贴税调查。
而10月3日的西方七国财政和中央银行行长会议,还发出了要求人民币升值的信号。
从单个产品到涉及众多产品的碳关税,再到汇率,围困"中国制造"的态势非常明显。
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和频发是有原因的:
一,金融危机导致各国经济增长放缓甚至衰退,失业严重,各国面临着较大的国内经济、政治的双重压力,倾向于采取贸易保护措施,保证本国企业的开工和就业;
二,传统贸易产品的市场需求是有限的,尤其是低端产品存在较大的结构雷同和产能过剩,而中国作为新兴贸易大国,在低端产品方面长期保护较高顺差,很容易成为贸易摩擦的矛头所指。
据有关统计,中国已连续14年成为被发起反倾销最多的成员。仅在2008年全球新发起的208起反倾销调查和14起反补贴调查中,涉及中国的分别占总数的35%和71%。而在今年1至8月,共有17个国家(地区)对中国发起79起贸易救济调查,涉案总额约100.35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6.2%和121.2%。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如何明智应对,成为贸易主管部门和出口企业面临的重要课题。
首先要对中国的出口导向型经济有清醒认识,避免贸易摩擦进一步升级成贸易战。简单地采取针锋相对的措施,虽可解一时之气,但给人以更大的贸易保护借口,将"中国制造"逼向更窘迫的境地。道理很简单:其一,没有任何一个国家会像中国经济这样如此高度依赖出口。其二,中国出口大户的低端制造业并无技术壁垒,不仅发达国家可以轻易拣起,而且越南这样的新兴经济体都可以替代。因此,有时委曲求全和避免事态扩大是必要的。
其二,要尽可能地利用WTO争端解决机制,维护中国的自身权益,加强对WTO规则的研究,合理运用WTO争端解决机制,对针对我国的各种不公平的或者歧视性待遇及时提起反诉讼。
尤其需要强调的是,这些积极应对之策,虽可解一时之急,但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我们在保持贸易平稳的基础上,需要以更大的智慧和魄力,加大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力度,转变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发展方向和模式。前者可以显著增强中国制造的不可替代性,而后者将减轻经济增长对出口导向的依赖程度。
当然,转型非一蹴而就的,但舍此别无它法。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