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热钱涌入后的香港将何去何从

2009年10月22日09:39 [我来说两句] [字号: ]

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 吴晓蕾

  热钱涌香港

  一位诗人写道:“人类的力量似乎已经摆脱任何束缚而达到自由,整个城市弥漫着极度的兴奋,这是流星才能达到的速度。”他说的是纽约,但又未尝不可被中国人借用来形容香港。前中联办主任高祀仁2009年初撰文,称香港因素是中国30年改革开放成功的重要原因。

目前,这座被定位如此之高的城市却正面临新的挑战。2009年10月14日,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曾荫权公布的2009-2010年度施政报告中,明确提出金融危机后,香港不得不面对两大挑战:如何维持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如何免于在两岸关系重大突破后香港中介角色的逐渐丧失。东方之珠,何去何从?

  10月14日,当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曾荫权发表最新一期的施政报告,明确表示“豪宅方面我并不会理会,任由它自己,升也不要紧,不会影响到普罗大众民生问题”,但他恐怕没有想到,在同一天,距离立法会仅半小时车程的半山豪宅新盘,某单位的销售价创下了世界纪录。

  据报道,香港恒基兆业地产集团在港岛西半山建设的“干德道39号楼盘(又称天汇大楼)”即将竣工。14日,该楼盘68楼A室(6158平方英尺、约572平方米)以4.39亿港元售出,折合每平米约76.7万港元,打破英国伦敦海德公园1号的纪录,成为环球最贵分层住宅。

  随后,更加劲爆的消息传出:天价买下天汇豪宅的买家操着“浓厚的普通话口音”,怀疑是内地的超级富豪。一时间,香港市民怨声载道,认为香港房价高涨皆由内地富豪一掷千金引起。香港《南华早报》的报道更称,业内推测,近期交易的1000万港元以上的高价公寓中,约20%是由内地人购买。

  一时间,内地热钱再次涌向香港的说法甚嚣尘上。

  热钱因何涌向香港

  “媒体对这件事情的炒作显然是不负责任的”,光大集团高级研究员周八骏对时代周报记者说。“关于‘天价’楼盘买主是内地富翁的消息,并未经过证实。拿4个亿来买房子,还不是别墅,应该不会有人愚蠢到这种程度。假如是内地的投资者,肯定会将香港的房地产与内地的北京、上海等地作比较,香港确实是贵一些,但不至于贵得这么离谱。”

  其实,无论买主是否为内地人士,内地富豪在香港大手扫货早已是公开的秘密。香港中原集团主席施永青表示,根据集团的生意额推算,近期内地客已占香港豪宅市场三成多至四成的客源,而普通屋苑约占一成。

  虽然内地客投资香港地产的资金规模尚无确切数据,但作为判断经济复苏与否的另一衡器,香港的股市一直是内地企业IPO的理想所在。根据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驻粤经济贸易办事处提供给时代周报记者的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7月底,已经有超过470家内地企业在香港上市,市值总共超过9.3万亿港元。

  2006年工商银行在港完成当时世界规模最大IPO的盛况,仍然让许多业内人士历历在目。近日网络上又疯传一份“2009年下半年将有33家内地企业香港上市”的名单。名单上,33家企业来头规模皆不小。除中国内地企业外,10月9日,永利澳门在港交所主板上市。俄罗斯铝业巨头UC Rusal也计划于年底在港上市。

  香港这颗东方之珠,到底有着怎样的魅力,诱得内地与国际企业纷纷在此募股或投资?

  “香港是一个国际都会,拥有丰富的国际金融和市场推广经验,汇集了世界各地的专业人才,加上完善的国际网络、世界一流的基础设施和健全的法治制度等多方面的优势,这一切都是香港的优势。”香港特区政府驻粤经济贸易办事处主任郑伟源对时代周报记者说。

  根据9月23日公布的最新全球金融中心排名榜(GFCI)显示,香港是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仅次于伦敦和纽约。

  “这充分说明,金融危机后的香港,仍然牢牢把握住了金融业这一传统优势和生命线。”中山大学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副主任袁持平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香港金融业最大潜力就是新股上市的市值,超过了伦敦和纽约。其根本原因,是金融海啸使全球的经济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前香港人可能觉得融入世界就是融入欧美,但现在一个很清晰的现实就是,世界已离不开中国。”

  10月19日香港《东方日报》发表评论文章,认为全球拯救经济的后遗症,是国际热钱“四处作怪”。而近期热钱突然涌港,“并不是看好本港经济或资产价格的上升,其最终的目的地是现今经济仍在高速发展的中国。”

  《东方日报》的文章分析说,内地金融市场虽然逐步开放,但对海外热钱而言,仍设有不少限制。内地香港经济关系密切,两地资金有各种渠道可以流通,投资产品的相关性较大,所以吸引大量资金近期流入香港,采取替代效应的投资策略,再待机会进入内地。

  同时,国际舆论也普遍认为,各地资金都想分享中国经济的成果,捕捉发展机遇。而背靠内地、面向全球的香港,则成为众多看好中国经济发展的投资者集散地。

  国际化平台功能依旧

  上海曾是香港金融业最大的假想敌。

  有学者担心,内地经济的高速发展,尤其是上海金融业的日益成熟,会对香港造成影响,认为港沪之间会形成恶性竞争的关系。

  对此,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刘铁男4月底公开表示,无论是金融还是航运,香港比上海都要好,短期内香港的中心地位不会改变。8月26日,香港金融管理局前总裁任志刚在接受香港传媒访问时作出回应,认为中国有两个金融中心,是“史无前例”和“独一无二”的,两者应达到“三互”,即互补、互助及互动,为国家经济作出更大的贡献。

  袁持平对任志刚的看法表示支持。“目前,香港和上海应该是互利互补的关系。香港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后,可以带动整个内地金融业的发展,成为我们的发动机。”

  袁持平分析说,内地公司选择在香港上市,一方面可以进行全球化的融资,另一方面也可以借助香港良好的监管体系规范自身行为,有利于企业成长。而最近汇丰控股准备在A股上市,则恰好说明境外公司看好中国经济。市场经济发展至今,香港已成为亚当·斯密最忠实的追随者。正如任志刚所言:“内地如果能透过香港这个自由市场作为试验场地,对内地开放市场十分有利。”

  于是,对于这块“市场试验田”,中央又播下了新种子—9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又在香港发行60亿元人民币国债。这是中国国债首次在内地以外地区发行,也是首次在内地以外地区发行人民币计价的主权债券。

  分析人士普遍认为,中央此举昭显了国家支持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意图,同时也为人民币资产提供了一个定价基础,并有助于人民币自身的国际化。

  其实,早在2007年初,中央政府就同意将香港人民币业务进一步扩大到内地金融机构在港发行人民币金融债券。截至目前,已有中国银行、国家进出口银行、国开行等近10家机构发行了300亿元的人民币金融债券。此次人民币国债在港发行,外电纷纷评论说:“对于香港成为人民币离岸中心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周八骏则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长期以来,香港的金融市场发展并不平衡,尽管股票市场已十分成熟,但债券市场发展相对较为落后。其中一个原因,就是香港特区政府长期没有赤字。政府不放贷,债券市场则无法得到发展。因此,人民币国债在港发行,从短期来看,增加了香港的投融资主体和债券品种,丰富了香港债券市场;而从中长期看,则有助于巩固和加强香港金融中心地位。

  “随着国家经济持续发展,可以预期,在不久的将来,人民币将成为周边地区以至全球的主要货币之一。这项举措进一步突出了香港作为国家金融改革试点的角色,对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以及对人民币国际化的长远部署,具有重大的意义。”郑伟源对时代周报记者说。

  “香港具备完善的法律体系、严谨的监管制度和高效的信息流通,我们有条件,也有信心配合国家的金融政策,促进人民币稳步、有序地‘走出去’。”

  香港领衔“中国创造”

  美国《财富》杂志曾在香港回归时有过极悲观的预言:香港已死。然而,香港不仅没有死,还先后挺过了两次金融危机、禽流感和SARS。英国《泰晤士报》在香港回归十周年时撰文评价说,“香港比过去更有活力”。

  然而,这种活力显然不仅仅体现在金融业的领域。

  近年来,章子怡、汤唯、周迅等女明星纷纷通过“香港优才计划”拿到香港身份证;许多内地的孕妇也纷纷赴港产子,以求让孩子获得香港身份,还因此在深港两地催生出专门的“生港仔”中介产业;此外,香港高校每年在内地招生均出现报名火爆的现象,高考状元弃北大、清华而选择香港大学的新闻屡见报端;而就在刚刚过去的国庆黄金周八天长假中,内地访港旅客达59.088万人次……

  美国《时代》周刊曾有过辛辣的论断:“对于大陆的许多人来说,去香港就像是出国。”在“一国两制”的制度下,香港作为一个行政特区,一个细小而发达的城市经济体,在中西文化的碰撞和交会中,已经形成自己独特的魅力。

  作为“香港过渡计划”(Hong Kong Transition Project)的主管,香港浸会大学政府及国际关系学系的教授戴高礼(Michael E. DeGolyer)曾以一组数据说明香港的国际社区形象:1997年香港回归以前,17%的香港人称他们曾在过去十年间去过美国;51%的香港市民有亲属居住在海外其他国家地区(不包括台湾和澳门)。

  “因此,作为中国一部分的香港,和中国其他省份地区有着本质的区别。”戴高礼认为,香港最具吸引力之处,莫过于其法制建设、医疗教育和人文科学等诸多领域均与国际接轨,发展成熟。

  面临着全球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冲击和新的竞争形势,曾荫权在2009-2010年度施政报告中提出:要巩固和加强四大传统经济支柱产业,包括金融、旅游、贸易物流和专业服务,同时开拓6个新的产业—教育、医疗、检测认证、环保、创新科技和创意文化产业。

  “显然,香港政府是非常清醒的,开始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旅英十余年、新近回港的电子工程系博士Sam Chan希望借助时代周报向香港特区政府建议,香港大可着墨于“创新科技”一环。他认为,珠三角要成为全球制造业的中心,除了需要香港提供专业的服务,更需要有国际视野的香港人提供新鲜热辣的创意(idea)和高科技产品(Hi-tech products)。如此一来,才可使“中国制造”逐渐走向“中国创造”。

  “我认为内地和香港过去的发展应该是‘互利共赢,共同发展’。”郑伟源对时代周报记者说,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香港凭借与国际接轨的优势,一直是内地通向世界的门户,也是“改革开放措施最可靠和最有效的试点”。

  “过去30年,香港充分参与其中。如今,国家工业化基本上已经完成,现时正是共同推进服务业的时候。国家发改委于今年一月公布的《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把粤港合作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并为香港在内地进一步发展服务业提供了机遇。香港会继续发挥在这方面的优势,协助推进内地的服务业,达致双赢的局面。”郑伟源说。

  在《香港是中国未来发展的启示》一文中,戴高礼曾经写道:“中国(大陆)不仅从香港身上学习,还学会了如何竞争。现在大陆已经开始和香港竞争,并迫使香港更进一步。”

  香港究竟是内地的样本,还是竞争对手?究竟是香港正在改变中国,还是中国正在改变香港?……在今天看来,这些争论似乎都已经失去意义。正如《时代》周刊在2007年登载的一篇名为《香港未来:晴中有云》的文章所说,“无论好坏,香港的未来都与中国内地紧密相连”。

(责任编辑:克伟)
[我来说两句]

测测你灵魂的模样

测试:2010年你要提防你身边的哪个小人

测试你的智商到底有多高 测完可能会被气死

看你这一生有没有富贵命? 世界上最变态的八大菜

全球排名第十二位的心理测试:荒岛求生

测测你的死穴在哪里

搜狗搜索我要发布

以上相关内容由搜狗搜索技术生成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欢迎您注册发言。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搜狐博客更多>>

精彩推荐

搜狗问答更多>>

美容保健

搜狐无线更多>>

茶余饭后更多>>

搜狐社区更多>>

ChinaRen社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