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财经中心 > 金融观察 > 创投频道 > 投资新闻

联手私募 银信理财频现“新军”

来源:中国资本证券网-证券日报 作者:张艺良
2009年11月06日10:20

  联手私募 银信理财频现“新军”

  最低门槛30万元,通过银信理财进行投资,私募不再高不可攀

  高端市场是金融机构兵家必争之地。随着中国经济多年来的持续增长,国人的钱袋子也越来越鼓。经常可以在网站等媒体上公布的百万、千万甚至是亿万富翁人数。面对潜在客户群庞大的高端理财市场,金融机构各出奇兵。

  邮政银行

  携5大明星级投资顾问入市

  理财对于很多投资者而言还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多数人都希望有理财顾问能在旁指点一二。在中国的资本市场上,私募基金的运营团队一直被人们认为是理财的专家,现在就有几家银行请来私募专家为其高端客户做理财顾问。近日,邮政储蓄银行一款名为“创富金种子优选投顾理财计划1号”的产品即将募集到期,在其投资顾问中,星石投资、朱雀投资、微风无边投资,每一位都是中国私募界的高手。 除了私募和券商作为投资顾问,30万元的门槛也让投资者们觉得诧异。因为和之前私募基金动辄上百万的门槛而言,30万元这个数字确实平民化了许多。

  据悉,这是一款基于TOT(TRUST OF TRUST)模式开发的信托产品。所谓TOT类似于基金的FOF,是将一种信托产品募集的资金投资于其他信托产品。通过这种方式,客户可以绕道接触到原本需要高额资本方可接触的私募基金。

  搜索邮政银行的网站,记者并没有发现任何关于创富金种子的宣传和介绍。

  记者以一名潜在投资者的身份致电邮政储蓄银行某支行,其理财顾问告诉记者,这款产品邮政储蓄银行面对的目标群体是其VIP客户,因此没有过多的对外宣传。他对记者表示,在运营这款产品的过程中邮储行会将募集的资金根据风险评估平摊到各家投资顾问进行运营,但是邮储银行的管理团队会对此实时进行监控。同时这位员工告诉记者,这款产品现在已经将其募集期延期至本月10号。

  此外,记者还了解到,这款产品并非地域性产品,而是面向全国发行的。

  银行借“壳”私募

  抢夺高端市场

  门槛限制、非公开发售、私募基金的一系列募集手法似乎非常符合富人们的心态。阳光私募凭借其在2008年熊市的强劲表现,赢得了众多高端投资者的青睐。记者曾经参加过几场私募基金的募集会议,100万、200万为门槛的产品居然人头攒动。这不仅让其他金融机构感到眼红。于是,公募基金“一对多”,券商小集合理财产品等相继进入人们的视野。此类产品发售的结果同样让人感叹中国中高端客户资金实力的强大,公募基金“一对多”虽然限制人数,但均能在一周内完成募集且金额一般都在两亿元以上。

  火爆的市场,让有着良好客户群体的银行有点按耐不住,但是银行之前的那些高端产品似乎不够“性感”。而私募的外衣虽然漂亮,但是购买程序复杂、神秘,认知度低使得购买人群很多因此望而止步。应对彼此的需求,光大银行最先穿上私募这件漂亮的外衣,联手上海尚雅、北京星石、上海从容等5家私募公司推出“阳光私募基金宝”。这款个人客户起点50万的产品,使得银行以私募的投资能力为诱惑点,吸引投资者。而私募则可以借力商业银行良好的客户基础,募集到以前不敢想象的庞大资金。

  一位私募人士对记者表示,目前国内私募、基金一对多的认知程度不高,客户很少会去主动询问购买。而银行则手中握有大量优质的客户群体,通过银行这个途径进行推介,效果会好很多。同时,通过这种间接投资方式,还可能会给私募公司带来直接的客户。而银行则可以通过这个途径将客户群的力量释放出来,转化为效益。

  “尝新”还须看风险

  目前国内的类似TOT产品还不多,除了邮政储蓄银行的金种子、光大的阳光私募基金宝,还有一些金融机构推出了类似的产品。这些产品在设计理念和运营模式上基本类似,区别就在于资金的来源和资金最后的运营方。近期的这两款产品最大的卖点可以说是在请私募作为了资金的运营方。

  有专家对记者表示,从很多方面而言,这种运营模式对于投资者而言是有益的。因为私募的高收益伴随着高风险,相对于个人投资者而言,由银行这样的专业金融机构来挑选私募公司时的判断会更加准确。同时,银行会在私募运作资金时候进行实时监管,对不合理的投资进行一些干预,在这些方面,银行的能力也是个人投资者所不能相比的。

  但是,对于越来越低的门槛,很多人也担心,是否会因此扰乱了投资者的视线。因为低门槛会招来一些风险承受能力并不强的投资者,这些人可能没有意识到私募运作的风险,而会将其以普通的银行理财产品来考虑。

  用益信托工作室创始人李旸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在银行设计这些理财产品的时候是考虑了目标客户和风险承受能力的。例如此次邮政储蓄银行的30万元门槛,其面对的就不会是那些普通的投资者。限定范围的募集,也会有相应的风险提示。同时,现在国内的投资者已经渐渐熟悉理财产品市场。同时,李旸也认为,选择新的产品时候,确实需要着重考虑产品的风险和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是否对等。

  

责任编辑:侯力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