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财经中心 > 国内财经 > 宏观经济 > 国进民退,中国“国有化”高调疾行 > 国进民退最新动态

房企上演国进民退 品牌决定效率

来源:中国房地产报
2009年11月16日10:49
  隐形大鳄的软肋

  觥筹交错的地产晚宴上,向初次来打招呼的记者递上名片:某某地产公司总经理。看着对方分明一副从未听闻的眼神,他不得不补充介绍:“我们是XX集团下属的……”话音未落,对方一脸恍然大悟的表情:“哦!是国企!”这种时候,他多少感到有些尴尬吧。

  城市里最棒的综合体是它们做出来的,处在最好的地段,用的是口碑最好的设计师,云集全球著名的酒店和奢侈品牌,公众却无法将这么时髦的建筑和它们联系在一起,真让人感到恼火!这正是它们烦恼的问题:企业正做什么没有人知道,或者已经做出来了,别人却不知道是它们的作品。

  没有品牌、零散的品牌、千变万化的品牌……这是大多数想在地产界大展拳脚却苦无品牌建树的国企的烦恼。比起那些资源相对弱势而早早就投身品牌建设的民营企业,国企不是缺乏拿得出手的作品,就是没有专业化的地产商形象。这些半路出家又真正想在此领域大展身手的国企,手中握有被民企所羡慕的资金和资源,可是,能否在国进民退的过程中步伐更快,占据更大的优势,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其品牌建设的效率。

  高度

  首先需要检视自己的企业,对品牌的打造是被放在战略的 高度,还是仅仅在营销的高度?从长远发展来看,有没有现存的资源甚至是次要的,房地产本来就是整合资源。而真正的品牌战略也不是靠一些品牌策划人就可以搞定,而是贯穿整个企业的经营始终。

  仅在观念上重视是远远不够的。如果行为还停留在营销层面,也就只能看得到产品是不是好卖,而无法真正将企业做出一个品牌来。虽然相当一部分国企已经对品牌有一定的重视,但主要还停留在概念层面、LOGO层面,更进一步的有深入到市场推广层面,却没有真正地融入细节。而真正的品牌包含了设计、服务、客户关系、物业管理……有了这些要素,品牌方可真正落地,否则,一切都是空中楼阁。

  正略钧策管理咨询合伙人薛迥文认为,这种状况与房地产的发展阶段及国企的考核制度也有一定的关系。必须承认的客观现状是,由于中国的房地产区域化特征非常明显,除了万科、中海、金地等少数房企长期在行业精耕细作,形成了一种品牌形象之外,其实并不是每个企业都有明显的品牌优势。万科的名字到了重庆、成都并不一定比当地的龙湖、蓝光、置信好用。附着于地段上的个性化的房地产产品,还远远做不到像汽车那样标准化。

  在目前供不应求的市场发展阶段,品牌本就难以唤起足够的重视,甚至在某些时候、某些开发商眼里还不如地段重要,至少不如产品设计本身来得重要,只有具备长期持续发展战略眼光的企业才会重视。

  另外从考核方式来讲,虽然国资委已经尽可能把考核制度建设得科学,但目前还很难把“品牌”也做一个考核标准。没有股权激励企业去做,品牌又是一个厚积薄发并非一蹴而就的过程,需要战略性投入才会产出。一件10~20年才会有产出的事,有什么动力在3~5年之内就去做呢?

  窘境

  对于那些已经开始行动的国企,它们遇到的烦恼大致可分三类。

  第一重窘境是品牌缺失。开发项目不算少,可是区域性的、地标性的作品呢?几乎没有,更谈不上市场认知度。一没核心,二没特点。这样的企业,当务之急是创建发展模式。你的业务模式有何独特之处?先把业务做起来,这才是打造品牌的基础。

  第二重窘境则是品牌零散。某个国企,旗下各大子公司业务做得风生水起,到处都是标志性项目,北京、广州、长沙、上海……每个分公司都有区域影响力,有的甚至做进了百强企业,可是这些分公司连名字都大不一样,集团总部的大名更是无人知晓。

  这样的房企要解决的问题比第一种企业更进了一步:品牌已经有了,但需要整合与加强,不仅需要对品牌规划有一个能落到实质的重视,更需要加大投入,用专业的人才来管理,这才是一个完善的组织保障的体系。如果没有这个准则,北京创造着一种主流价值,而长沙在创造另一种,消费者如何对你的企业形象有清晰的认识?

  薛迥文认为,国企大多数处在介于第一种和第二种之间的状态:或者有好项目,或者有公司实力的形象,但是缺乏房地产的专业形象。没有专业形象,也就是没有消费者的认同。“从中短期来看,欠缺专业形象完全可以通过整合优势的资源来解决这个问题。”

  如果你的企业两种情况都不符合,那么可能就是最尴尬的一种情况:品牌跟风。没有持久系统的品牌建设规划和思路,也没有结合自己的产品和开发思路做品牌,走进了品牌的误区。今天看到万科的特点就照搬过来,明天又心血来潮学习金地;今天试试做商业地产,明天又去住宅市场做开发……业务是游离的,品牌战略上是迷茫的。

  不可否认国企做市场做的时间相对短,没有明确的目标市场,没有细分住宅、商业、别墅……只是拿一块地就开始做项目,面对不同市场,形象千变万化,不确定性和机会导向性导致的最终结果只能是品牌打造的失败。

  当然土地是有属性的,稀有而不可复制,附着在地块上的项目定位、风格可能都不一样。但是,作为房企,你是否注意到要在项目专业化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特点?比如万科强调规模,通过产品复制、区域复制形成品牌规模,中海则看重规模和利润并存。一个稳定的品牌认识,是有自己的经营模式、盈利模式和业务模式的,而你的“点”定下来在哪里?

  投入

  投入多少直接决定了你在品牌打造之路上能走多远。然而,“重品牌作用”,却“轻品牌战略”,并且“少职能举措”,这样的问题在国企已经比较普遍。

  很多国企主管缺少将品牌建设融入到管理工作中的意识,“可有可无、可轻可重”,上行下效,从组织系统到员工也就都不会充分重视;在投入尤其是资金 投入上,言之重要, 投入次要甚至根本就不 投入,无疑会使具体工作的开展受限。

  如果离管理的重心远、离资源的导向偏,就决定了人才的难引进、难工作、难培养,具体工作开展起来的强弱,也就可预知。大多数央企、国企的开发商把战略布局、业务管理放在第一位,从工作时间看,管理时间相对少得多。

  “很多公司做品牌,但是在业内的话语权和地位是不够的,把中心放在业务布局上,资源导向和资金导向都往这里偏,相对在品牌投入上很少,缺乏系统建设和系统规划,一方面离自己有点远,另外成本上有一种顾虑,从这个角度上,品牌建设算不上主流业务,相对资源投入上有一些弱。”中铁房地产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佟强说。

  认识到了品牌对于支撑企业长远发展的裨益,也认识到了品牌对产品溢价、提升企业效益的作用,可是一旦要提升到战略层面,问题就全来了:没有明确规划、品牌是虚的、可缓再可缓的工作,也没有专业部门、专业人员来操作,就算工作开展了,必然是不长久、不专业的。 (来源:中国房地产报)
责任编辑:克伟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