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海宁
2009年,国务院批复7个区域规划,布局从东部、南部延伸到中部、西部、东北等地,将以往的外向型增长结构转变为 “外需、内需共同发展”。批复规划区域包括江苏沿海区、图们江区、横琴区、中部地区等。至此,中国新的区域经济版图逐渐成型。 (11月25日《济南日报》)
从新的区域经济版图布局来看,不但调整经济结构的意图很明显,而且充分考虑到了各经济区域协调发展。相信有了这样的科学布局,不仅能促进中国经济由量变转为质变,而且还能促进改善民生。另外,从今年连批7个区域经济规划,获批数量是前4年的总和来看,有关方面是在考虑开始让经济发展提速。
目前有一种担忧,即新经济版图更加剧了开发区热,圈地潮可能再次掀起。因此,有关方面应保持高度警惕,让各经济区域科学发展,尤其要吸取过去在经济区域开发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
新经济版图无疑将创造不少就业与创业机会,带动区域内公众收入增长。在我看来,尽管新经济版图有助于改善民生,但不排除某些区域经济发展了,而改善民生的效果却不理想,甚至有可能存在以牺牲民众利益换取经济发展的状况。因此,我认为经济版图与民生版图应同时谋划。
首先,要让经济区域内的经济与民生同步发展。之前,不少经济区域虽然有漂亮的GDP,但却带来了环境破坏、农民失地等一连串问题。究其原因在于,在地方某些官员的眼里,发展经济比改善民生更重要。但是,不能给民众带来利益的经济发展,是没有实质意义的。
其次,有关方面不妨效仿规划经济版图的做法,来规划民生改善版图。这里有两种思路,第一种是制定“中国民生改善规划”,既要明确任务和目标,又包括操作性强的具体措施以及时间表。我以为,“民生改善规划”将成为改善民生的指南针,把零散的民生政策拧成一股绳,以强化各级政府改善民生的决心,提高改善民生的速度。第二种思路是设立“民生区”。即借鉴规划“经济区”的做法,选择一些代表性区域设计为“民生区”,国家给予各种优惠激励政策,鼓励创新和探索,让“民生区”成为改善民生的试验田,好思路好做法可向全国推广。扶贫开发、扶弱助困以及住房保障、医疗保障等,可以作为“民生区”政府部门和官员的考核指标。
以住房保障为例。目前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面临最大的困境是缺钱。不久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发布的报告显示,保障性住房建设进度缓慢,截至8月底仅完成投资394.9亿元,完成率为23.6%,这意味着要完成全年计划非常困难。我以为,在“民生区”可通过发行“房地产投资基金”来抑制高房价,发行“住房保障彩票”来解保障房缺钱之困,即通过政策工具和金融创新动员出更多的社会资金参与保障性住房建设。这些做法一旦检验可行,可向全国推广。
其实,我国一直不缺经济区,既有深圳、珠海这样的经济特区,又有各种经济开发区,缺乏的是“民生开发区”、“民生特区”。因此,在谋划经济版图的同时,不妨可探索谋划中国的民生版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