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晓红
被誉为新股疯狂追拥者的保险资金,在市场化询价机制面前,投资开始出现分化。
“其实我不傻,只要好过储蓄利率,再贵我都会‘出手’。”一位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投资经理坦言。在他的字典里,打新已成一种投资习惯;尽管眼下越来越贵的新股发行价着实让他有些“不爽”。
而另一位新华资产管理公司投资经理近来已是若干次与新股申购擦肩而过。11月26日,由于报价低于询价区间,未能如愿申购当日公布中签结果的两只新股。
险资差异化
显而易见,由于投资策略、风险承受能力的不同,保险资金的打新思路亦迥然不同。
上述投资经理称,新股申购屡次失败的主要原因还是价格因素。可他并不后悔,“我不想成为抬价者,新股定价实在是太贵了。”其策略是综合评估新股公司内在价值,谨慎参与。
但他的同业们却不是这样做的,或许是出于“无奈”?
“这就像是带路狗嘴里叼着一根骨头,我们都不得不跟着走。”一位保险公司人士说。
招商证券将各路保险资金的 “打新”嗜好公诸于众。有16家保险公司出现在其网下获配名单之列,中国人保、中国人寿、中国太保、太平人寿合计22个账户均以7170万股的有效申购数量满额申购,在35个满额申购的账户中占比超过六成。按照16家保险公司52个账户有效申购约19.73亿股的数量计算,保险机构共动用611.63亿元的资金参与打新。
中国人寿资产管理公司人士称,“我们只是正常参与询价,但最终定价却很高,也出乎我们的意料——超出很多。”
国寿资产申购招商证券的理由是不错过蓝筹股。
最终,中国人寿还是动用了超过110亿的资金、以发行价区间最高上限31元参与了网下申购,合计获配489.97万股。
然而,招商证券上市两天就逼近发行价,令人不得不担心其破发的可能。
一位泰康资产人士说,估计招商证券会破发,但也不必介意一单的损失;辩证来看,只打一单可能亏钱,只要有新股就“打”(过去的经验显示,破发很少,收益颇丰),因此,不会因为这单赔了,今后就不打新股。
但有的保险资金已开始对打新股表示担忧,尤其是新股发行制度改革后,网下三个月的锁定期。囿于资金减压需求,大型保险公司倾向于大盘蓝筹股,而中小型保险公司钟意中小板股。
“目前我们对‘打新’很谨慎,因为定价普遍偏高,有些偏离其真实价值。”新华人寿资产管理公司人士说。
“逢单必打”的逻辑
可是那些寻找资金出口、追求绝对收益的保险资金仍视“打新”为最佳投资渠道。
打新股收益取决两方面因素,即中签率和上市溢价。发行制度改革前,机构投资者由于同时参加网下、网上申购,凭借资金绝对优势,中签率远远高于中小投资者。统计表明,就大盘股而言,中签率高达百分之一以上,保险资金对此自然是乐此不疲。但“网下网上申购参与对象分开”终结了险资的这一美好景象。
不过,保险资金已经形成“逢单必打”的惯性思维。“只要是高于存款储蓄利息收入,我们就会参与,综合来看,打新年均收益在8%-9%。”一位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人士说,“因此,权衡下来,再贵我们都会申购。”
但有意思的是,边“打新”边抱怨的保险资金甚至有着破釜沉舟的 “豪壮”。一位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人士放言:希望招商证券跌破发行价。他说,由此给市场发出 “市场询价机制不完善的信号”。
“定价市场化存在系统问题,还是应该限制价格,询价机构有时只是一种装饰,询价方这端没有人负责,人为造成询价机构的被动。”上述人士说。
照其逻辑,保险资金不得已参与询价,并被动接受高估值的定价,尽管发行价未来趋势越来越高,但险资仍会参与申购。相对其他投资渠道,打新还是稳挣不赔。
在上述人士看来,接下来,市场到底采取何种方式修正?市场何时付出代价?不得而知,“我们希望这一天早点来,尽管某种程度上,险资被动参与了这种机制——逢单必打。”
保监会最新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0月,保险资产已达3.8万亿,投资规模2.5万亿,较1-9月的2.4万亿增加了1000亿;而银行存款为9853亿,较1-9月的1万亿减少了0.88亿,显示近期险资投资压力加大,投资较为激进。
对外经贸大学保险教授徐高林说,完善的新股发行体系与健全规范的市场,有益于每一个市场参与主体,保险机构亦在其中。但“破发”隐忧,加之打新收益已大打折扣,如果险资盲目打新的话,可能会面临投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