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财经中心 > 国际财经 > 全球经济

“气候贫民”的生存与生活

来源:外滩画报
2009年12月08日17:51
干旱让火连湾的玉米收成再也不足以养活那里的人
干旱让火连湾的玉米收成再也不足以养活那里的人

  “气候贫穷”是指由于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的贫穷或使得贫穷加剧的现象,该概念由由国际扶贫组织乐施会于2007年第一次提出。近日,本报记者赶赴位于甘肃平凉的火连湾村,感受一个“十年九旱”村庄如何应对“气候贫穷”。

  文/周一妍 图片/乐施会

  曹玉科从上世纪7

0年代开始种地,如今却不得不面对“种一袋打一袋”的现实,这也是村子里普遍面临的问题———种下一袋小麦种子,收获的时候却还只是一袋。

  曹玉科是火连湾的村支书。他家院子里还堆放着今年9月刚收上来的玉米,三亩地,一共才收上600公斤玉米,占据庭院一隅。这些玉米也不如以往饱满,大部分玉米棒子都是弯曲的,玉米粒干瘪泛黑。

  又是因为干旱,“今年五六七三个月一点雨都没下,都干死了。”曹玉科对记者说。

  火连湾与宁夏俗称“苦甲天下”的西海固仅一山之隔,地处甘肃平凉市崆峒区的西北边的西阳回族乡。从崆峒区地图上看,最上方的“兔子耳朵”,就是曹玉科的家。这里也是全乡最贫困、最偏远、路最难走的一个村子。

  去年也干旱,不过比今年情况稍好,旱期只有2个月,打下来2000多斤玉米。

  据火连湾村民回忆,2000年是一个当地的一个气候转折。在这之前,每年玉米生长季,雨水都能满足玉米的生长,但近十年间,雨水变少了,特别是最近三年里,五六七三个月几乎没有下过一场像样的雨。

  更加奇怪的时,现在每逢八九月,这里总会下冰雹,栗子大小的冰粒子从天而降,很快就把玉米秸秆把蔫了。“过去夏季这里也下冰雹,但都是豆大的小颗粒,一落地就融化了,不像现在这么厉害。”

  据甘肃平凉市政府公布的气象信息看,2000年,当地年平均气温7.8℃,平均降水量543.3毫米;2008年,年均气温上升至10.3℃,降水量则下降为389.2毫米。

  “如今火连湾村共110户人家,610口人。因忍受不了恶劣气候搬迁的户数逐年增加。”崆峒区西阳回族乡乡长冶万升告诉《外滩画报》,2008年,共4户人家搬迁,每家平均为5人。

  农民自救

  “气候贫穷”是指由于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的贫穷或使得贫穷加剧的现象,由国际扶贫组织乐施会于2007年第一次提出。火连湾村的状况,是一例“气候贫穷”的典型样本。

  越来越多的“气候难民”搬走了,但留下的“气候贫民”,应该如何与天作战?

  在这些本就干旱的地区,冬季气温升高进一步导致土地减产。2009年,火连湾村70%的村民接受乡政府建议,为自家田地铺上薄塑料膜,每亩地出50元钱,乡政府补贴差价。据说,这是为了最大限度组织土地的水分蒸发。不过仍有三分之一的村民对此反应冷淡。他们反问:“地膜的作用是保留土壤的水分。不下雨,土壤根本没有水,铺膜有啥用?”

  农业难以维系生活,不如发展养殖业?平凉红牛全国著名,养牛的经济效益远高于农业。但是在当地,买一头种牛的价格约在4000元以上,那是许多村民担负不起的高价。去年10月,火连湾的村民终于看到一线希望。国际扶贫组织乐施会在当地开展了一项资助养牛的项目。首批选出40户特困家庭,每头牛补贴3700元,同时为确保种牛质量,要求农民购买价格不低于4200元的种牛,差价由农民自己支出。最终算下来,一头牛可以为农民带来2000元的收益。

  55岁的曹玉科告诉记者,他已经报名“乐施会”资助项目,计划明年春天养一头牛犊。他的两个儿子都去了新疆打工,家中没有青壮年劳动力,明年养牛、务农的双重任务压在他和老伴两人身上。“两个儿子在外打工,生活也很辛苦。我不好意思开口问他们要钱。”

  零碳排生活为气候变暖买单

  为了适应气候变化,火连湾村民想出了“自救”方法,不过这方法本身也是“双刃剑”。

  为了提高抗旱能力,乡长冶万升不遗余力推广地膜,但他坦言:“其实塑料薄膜却产生了环保问题。”他介绍说,全乡使用的塑料薄膜有效期为一年,在作物收获之后,乡村的塑料处理厂会以每公斤1毛钱的价格统一回收,但是在回收后无论是填埋,还是焚烧,都不可避免造成二次污染。

  养牛也是如此。养牛需要玉米、玉米杆等作为饲料,但玉米这种大田作物,对水的需求很大,由于当地雨水稀少,农民为求高产量,势必会尽量减少种植面积。这样一来,水土流失的情况可能会更加严重。

  其实,火连湾的“气候贫民”只是全球气候变化下一个群体的缩影。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全球每年有30万人因气候变化而死亡;5月份乐施会发布的《生存的权利》报告预计,在1998年至2007年间,到2015年,全球气候危机影响的人数将增长54%,达到3.75亿人;到2050年,全球估计将有2亿人沦为“气候难民”。

  中科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钢(胡鞍钢新闻,胡鞍钢说吧)在《生存的权利》中指出,现在人们往往只关注减少“收入贫困”,而忽视消除在全球气候变化条件下的“生态贫困”和“气候贫困”。他认为,在中国扶贫,减少“收入贫困”人口相对容易,而消除“气候贫困”人口是最复杂、最困难的,这种困难来自于对“气候贫困”的识别和统计比较困难。

  乐施会气候变化项目官李宁在接受《外滩画报》采访时表示:“如今谈及气候难民,多数人第一个反应就是度假天堂马尔代夫已开始为30万国民另觅栖身之所,但是很少有人意识到,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和危害,正逐渐在中国的偏远乡村蔓延开来。这群几乎过着零碳排放生活的人群,如今却承担着最大的威胁。”

责任编辑:田瑛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