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面”基金经理
来源:
中国证券报
2009年12月10日06:15
感性财经
Feature
本报记者 孔维纯
又近年关,大大小小的投资机构都进入了“数钱”倒计时,基金经理们忙活了一年,是揣着厚厚的红包回家,还是提着行李箱去找下一份工作?一切都是净值说话。
在香港某投资机构工作的基金经理老苏(化名)有点特别,他时喜时忧,不知该喜还是该忧。
老苏管理着两只基金,一只投向港股,另一只作为QFII基金投向A股。有趣的是,他管理的两只基金今年业绩表现差别非常大。投港股的那只可说是光鲜靓丽,而QFII那只则灰头土脸。临近年末,一向标榜不注重短期业绩的顶头上司坐不住了,希望他给出一个解释: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是不是在A股上投入的精力不够?
老苏很郁闷,他并不认为自己投入A股的精力不够。是对A股不了解吗?非也。在两年前赴港工作之前,他有五六年的A股投研经验,期间还管理过一只混合型A股基金,虽然时间不长,但换手率低,业绩也相当不错。思来想去,老苏认为原因在于港股投资和A股投资有游戏规则上的差异,他自己更喜欢也更适合做前一类的投资。
两个市场规则的不同在哪里?老苏打了一个比方:开车变道。他说,在香港,很少看到有司机频繁变道,如果地上画了实线,更是无人敢越。在内地城市,像鱼一样游来游去的车子随处可见,跨越实线基本没有心理障碍。如果把香港的做法拿到内地,那就不仅是“有点傻”,而且还“特别亏”。别人20分钟能到达目的地,你可能40分钟还到不了。“内地司机把交通线当作一条线,香港司机当它是一堵墙。”
放到投资上,有类似之处。两个市场参与的主体不同,风险收益偏好也有很大不同。
老苏说,港股是一个开放的市场,各类机构风格差异很大,但都要遵守明确的规则,一旦越线,罚你没商量。表现在市场上,换手率低,成交量有限,有对冲工具。在这种环境下,机构需要非常小心谨慎,一旦决策失误,想回头往往很难。买了坏公司,想出手,没人接盘;等等吧,一不小心公司清盘了。(下转A02版)
上网从搜狗开始
进口商品吸收国内“纯购买力”,恰恰有利于抑制通胀。
搜狐财经社区话题
不知道国家统计局统计的是哪部分人的CPI,反正和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