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吉利”看中国车市经历的大悲大喜
来源:
新华网
2009年12月13日10:58
与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书福面对面
新华网北京12月13日电题:从“吉利”看中国车市经历的大悲大喜—— 与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书福面对面
新华社记者张毅
时近岁末,在全球车市大幅萎缩、一些跨国汽车巨头不得不破产重组的形势下,中国车市今年却逆势走红。全年销量有望突破1300万辆,成为世界最大的新车市场。
作为我国自主品牌汽车的一家代表企业,吉利控股在应对危机一年间,汽车产销量大幅增长,战略转型初见成效,海外抄底屡屡得手。在吉利控股北京办事处一间面积只有十几平方米的会客室里,记者与李书福进行了面对面交流。
宏观政策助推车市奔腾向前
记者:在全球车市严重低迷的大环境下,今年中国车市则是一枝独秀。吉利今年的表现也很亮丽。你认为,中国车市从去年年底的大悲到今年的大喜,什么因素在起决定性的作用?
李书福:决定性的作用就是中央在宏观经济层面采取了非常有效的措施,提升了信心。国家推出十大重点产业振兴规划,推动了汽车产业的振兴。小排量汽车减免购置税、“汽车下乡”和汽车“以旧换新”等政策,鼓舞了消费者购买汽车的积极性。两个措施叠加在一起,带动了汽车产销火爆。另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经过多年努力,汽车的价格和居民收入的比例进入了一个交叉点。汽车进入家庭已是大势所趋。
努力抓住危机带来的新机遇
记者:国家的产业振兴政策为汽车业营造了良好的环境。那么,作为企业自身,你们在应对危机中采取了哪些措施?
李书福:对这场金融危机,吉利算是有一点点准备的。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前,我们果断采取了战略转型,从简单依靠低成本、打价格战,转向以完全技术领先、品质优秀、服务周到为特点的发展模式,最终实现品牌形象的战略转型。这样一是尽量减少危机带来的影响,二是抓住了机遇。
记者:金融危机给你们带来了哪些机遇?
李书福:金融危机为吉利带来的正面影响多于负面影响。
第一,我们从日本、欧洲引进了大量技术人才。如果没有这场危机,全世界汽车行业的人才非常紧缺,很难到中国来。仅仅靠自己一点一点培养,费时不说,水平也难以短时间提升。
第二,从国外进口了许多以前花钱也买不到的设备。有一些高精尖设备原来西方国家控制很严,金融危机之后就有可能把它们买过来。汽车产业是一个技术密集、资本和人才高度密集的产业。要想把一辆汽车造好,没有这些高精尖技术和高精尖的设备的组合,就很难生产出高水平的汽车产品。比如我们宁波的新工厂,大部分的设备都是来自德国、日本、美国、意大利、瑞典,是全球顶级的设备,我们把它全部采购过来。
第三,加快了企业走出去步伐。金融危机使得国外一些汽车产业和企业出现了种种困难,这就给我们走出去提供了机会。比如今年吉利大胆走出去,收购了一家澳大利亚自动变速器企业,填补了国内空白。而在金融危机爆发前,中国汽车企业很难完成这样的收购。未来空间在于实现战略转型
记者:吉利曾提出要造老百姓买得起的好车,并创下国内最便宜汽车的记录。但去年到今年吉利果断地把老车型全部淘汰,一些老车型还有一定市场,停掉肯定会带来一定损失。这么做是不是代价太大?
李书福:吉利的一些老车型耗能较高,技术含量也低,不符合新的战略要求,所以就坚决把它停掉。停掉老车型肯定会带来一定损失,这种损失为新的战略实施提供了支持,是为了进步所必须付出的代价。
一个企业必须要考虑科学发展。国家提出要节能减排,吉利也要与时俱进,不能停留在原来的发展老路上,必须要和全球经济变化以及国家发展战略相协调。吉利作为国内自主品牌的代表企业之一,不能再走以低价取胜的道路,要实现战略转型。
记者:受全球金融危机冲击,全球汽车是受伤最严重的一个行业,是1929经济萧条以来受冲击最大的一次。今年全球汽车产量将从去年的7000万辆下降到今年的5900万辆。你对中国汽车业未来怎么看?
李书福:汽车在中国属于成长中的产业,是新兴产业,朝阳产业。随着“汽车进家庭”这样一个历史时期的到来,再结合汽车产业振兴规划,产业前景会非常广阔。
记者:对吉利来说,怎样才能更好地抓住这些空间?
李书福:关键还是要实现战略转型。
吉利这些年的实践表明,中国汽车业继续打价格战没有前途。而要打技术战、品质战、服务战、企业道德战和品牌战。
用户的选择是很明智的。随着汽车业的服务对象、客户群体发生改变,企业的技术、服务、品牌必须随之改变。现在我们提出要技术领先,品质优秀,服务周到,这就是对企业转型的硬要求。只有这样,汽车产业、企业才能保持良性持续发展。
上网从搜狗开始
进口商品吸收国内“纯购买力”,恰恰有利于抑制通胀。
搜狐财经社区话题
不知道国家统计局统计的是哪部分人的CPI,反正和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