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财经中心 > 产业经济 > 消费·零售·服务

对通缩的担心已被通胀代替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作者:张斌
2009年12月28日15:02

  无论是哪一个原因导致了通货膨胀,都不能排斥货币政策治理通货膨胀的核心作用

  伴随全球经济复苏,对通缩的担心已经被通胀代替。11月,中国的CPI已然转正,同比由上月下降0.5%转为上涨。今年2月以来,中国CPI数据一直为负。

  在没有特别说明的情况下,通货膨

胀一般是指消费者价格指数(CPI),这主要是因为消费者价格指数是根据一国消费者最终消费支出的商品种类和权重编制的价格指数。这个价格指数最直接地影响到了居民收入的真实购买力。政府从维护居民福利的角度看,没有哪个价格指数比这个指数更合适、更体贴民意了。

  而食品价格波动主导了中国的消费者价格波动,这不仅是因为食品价格在商品篮子中超过三成以上的比重,更重要的是食品价格本身的剧烈变动。以2008年的通胀为例,仅仅是食品当中猪肉价格的上涨,就足以把中国的CPI推高2~3个百分点。于是,理解食品价格波动成为研究中国通货膨胀的重中之重。

  食品价格上涨的三种解释

  一旦把通胀问题聚焦在食品价格,研究界对通胀成因的理解开始出现重大分歧,也由此引出了“结构性通胀”概念。以往通货膨胀成因的百家争鸣当中,主要有三种不同侧重点的思路。第一种思路侧重于强调食品价格剧烈波动的主导原因是恶劣天气、自然灾害、瘟疫以及农民的盲目生产行为。考虑到食品的需求曲线非常陡峭,即便上述因素引起规模不大的食品供应下降,也会带来相当可观的价格上升。

  第二种意见侧重于强调食品价格剧烈波动的主导原因是农业生产原材料成本上升,而原材料上升又往往由全球生产者价格指数(PPI)上涨所造成。

  第三种意见侧重于强调食品价格剧烈波动的主要原因还是货币政策(不仅仅是货币供给,还包括预期的作用)带来的需求冲击。弗里德曼的名言“通货膨胀是一个货币现象”不仅是一个抽象表述,具体到每个通货膨胀的场景下,也都可以找到非常具体的内容。

  以2008年中国的通胀为例,同样存在一条从货币政策冲击到通胀的逻辑线索:2005~2007年期间,虽然货币供给增速不是非常突出,但是(人民币升值预期导致的)资产价格上涨预期强烈 ,特别是房地产价格快速上涨,由此引发了以房地产开发为主导的需求过热;房地产价格上涨大大提升了对农民工的需求,并且带来了民工荒和农民工工资价格上涨;农民工工资上涨提高了从事食品,尤其是农副产品和粮食生产的机会成本;农民工选择进城务工并因此减少了农产品供应;接下来的就是在陡峭的食品需求曲线作用下,食品价格大幅上涨。

  管好货币政策依然是治理通胀的关键

  第一种对通胀成因的理解思路下,解决食品通胀问题的重点不在于货币当局紧缩货币,而在于有针对性地解决食品供应问题,必要时还可以采取一定的价格管制。货币政策在其中难以发挥关键作用。

  第二种对通胀成因的理解思路下,如果中国货币政策还不足以显著影响全球PPI,那么它对中国PPI、CPI和食品价格的影响会非常有限。按照有关研究者的观点,中国通胀的70%~80%是全球通胀形成过程的一部分,剩下来的很少一部分才能用货币供给以及劳动力成本变化解释。第三种对通胀成因的理解思路下,货币还是影响通胀变化的核心内容。管好货币政策依然是治理通胀的关键。

  无论是上述哪一个原因导致了通货膨胀,都不能排斥货币政策治理通货膨胀的核心作用。

  强烈的预期变化给需求方造成更大冲击

  对于当下的中国经济而言,货币当局面临的压力可能要远大于其他国家的同行,管好物价水平的挑战也异常艰巨。

  首先,中国经济不仅高度开放,而且贸易品部门在整个GDP中的比重位居世界前列,这意味着中国要面临更大的输入型价格变化压力。其结果就是,外部价格波动对中国的物价波动起到举足轻重的影响。所以,货币当局如何应对输入型通胀压力,是一个非常困难的决策。为了兼顾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两大目标,货币当局需要对外部冲击的性质(是暂时性的,还是持久的)做出判断,并在此基础上做出是否调整货币政策的决定。

  其次,当前人民币回归事实上钉住美元的汇率体制,而美元货币政策处于非常状态,美元并不能成为帮助实现中国物价稳定的好的名义锚。我们看到,过去几年美元大幅波动直接造成了大宗商品价格的剧烈波动,并由此带来进口商品价格的大幅波动,而进口商品的价格波动又直接主导了国内PPI的波动。金融危机之后的美联储更是采取了非常态的货币政策,这些政策可能非常符合美国经济的需要,但是对于中国这样钉住美元的国家来说,异常宽松的货币政策可能并不适合。但是中国央行如果选择独立于美联储行动,势必遭遇更多国际资本的冲击。

  第三,强烈的预期变化给需求方造成更大冲击。传统教科书中,往往强调货币当局的货币政策变化对需求变动的主导作用,但就中国而言,需求方的问题不仅是货币供给带来的冲击,还有来自诸如人民币升值预期这样预期变动带来的挑战。2006~2007年,货币供给增速不是非常突出,但是在人民币升值促成的资产价格变化预期的作用下,总需求异常旺盛,通胀压力显著。截止到目前,货币供应增速超乎寻常地高,但是由于经济结构的变化,总需求并不旺盛,通胀压力反而不显著。再看将来,充裕的流动性和不断升级的人民币升值预期,会双双对需求方和物价构成不小的冲击。

  货币当局遏制通胀的两项关键政策保障

  保持相对稳定的货币供给依然是管理通胀的重中之重。无论是对中国,还是其他国家,管好钱袋子都是克服通胀最重要的法宝。

  然而,仅仅管好钱袋子还不够,还需要管好预期。即便大家钱袋子里的钱不会有大的增加,如果出现某种强烈的预期变化,资产和商品价格的上涨还是难以避免。目前中国面临的最大威胁还是人民币升值预期,因为有了人民币升值预期,资产价格(尤其是房地产价格)上涨预期就难以避免,资产价格上涨引发的财富效应最终会带来更多的投资和消费需求,给商品价格带来压力。

  消除人民币升值预期,解决问题的办法不是坚守固定钉住美元,市场不会相信一个持续偏离供求均衡的价格将持续下去;国际社会压力也会愈演越烈,不断升级的贸易战是压迫人民币升值的前奏。化被动为主动,顺应市场,尽快将人民币恢复到合理、均衡的汇率水平才是化解人民币升值预期的破解之道。■

  (作者单位: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

  

责任编辑:刘玉洲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