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1月1日讯2009年过去了,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收到了很多的溢美之词。
英国《金融时报》甚至评价,刘明康是监管者中的监管者:严肃、有教养,能够迅速扑灭异议。
实际上,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刘明康一直在致力于构建中国特色的银行业监管框架,在
货币政策不变的情况下,做好信贷的风险防范。刘明康曾在一篇文章中指出,当大批市场参与者都向着同一方向采取行动时,往往会导致非理性繁荣和从众心理。这正是监管机构之所以必须总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原因,监管机构置身事外是一种严重错误。
尽管在2009年下半年以来,渐渐严厉的监管方式和监管密度令金融机构感到不舒服,不过,来自通货膨胀的威胁使人们改变了看法。
在央行货币政策需要保持连续性的时候,一个更严密的监管框架,正成为防止中国宏观经济从复苏走向通胀的控制阀。一位接近银监会人士告诉记者,银监会对于明年商业银行信贷的要求已经明确,是“适度合理”。也就是说在信贷规模上“适度”,贷款投向结构上“合理”。
警钟响起?
一家大型商业银行里巴塞尔新资本协议项目的负责人告诉本报,最近频频收到银监会发来的文件。
“经常要加班到深夜。”这位负责人说,“24日银监会刚刚发布的《商业银行资本计量高级方法验证指引》必须落实执行,还要赶着对资本充足率的监督检查和信息披露等几个指引提交反馈意见。”
而这家银行里,其他管风险部门的负责人也是如此。
“除了巴塞尔协议的相关指引以外,最近银监会还密集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金融服务支持重点产业调整振兴和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指导意见》以及《商业银行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指引》等一批规章。”他说。
去年12月,银监会、证监会一些部门的相关人士和各家上市银行董秘的聚会中,如何补充上市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成为最为关注的问题。
银监会希望银行提高资本充足率,并就商业银行在资本市场上募资用于补充核心资本征询各位董秘的意见;但证监会并不希望如此,期望各家商业银行通过其他方式补充资本金,以保证资本市场的稳定。“是否可以用汇金的股息来补充上市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成为议题,也是证监会希望的。”与会人士表示。
“资本充足率明年甚至有可能纳入宏观监管的体系当中,成为宏观调控的重要指标。”知情人士透露。
银监会收紧对信贷机构的控制还蔓延到信托领域。上月18日,银监会发布的 《关于进一步规范银信合作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在未来银行信托合作中,理财产品不得投资于其发行银行自身的信贷资产或票据资产。
中东西区域发展和改革研究院研究员孙立指出,该文件旨在掐断理财资金接盘银行信贷的信托通道,防止商业银行借道信托公司腾挪贷款空间,发放表外信贷。
根据普益财富公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前11个月,公开披露发行规模的银信合作理财产品发行量达到7594亿元。“也就是说此举很可能意味着商业银行失去了千亿规模的表外信贷额度。”孙立说。
“这还只是开始。银监会在未雨绸缪,为2010年的信贷潮提前向商业银行敲警钟。”建设银行高级研究员赵庆明告诉记者。
信贷“适度合理”
赵庆明告诉记者,监管层最大的担心在于明年信贷会再次超预期增长。明年在投资不减少的情况下,其拉动的信贷需求不会比今年少,这种情况下,2010年如果不进行政策控制,信贷增量将大大超出预期。
兴业银行资金营运中心资深经济学家鲁政委测算,即使控制新增项目,为保证现有项目继续进行,2010年新增中长期贷款应在5.2万亿元左右。根据历史经验,与此对应的新增信贷估计会在7.4万亿-8.6万亿元之间。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在天量信贷之下,明年中国经济最大的隐忧是物价和资产价格的上涨,以及随之而来的热钱的大规模流入。
而监管层的另一个担心是,今年快速发出去的大量信贷很可能存在风险隐患。理论上讲,信贷在短期内大幅度增加一定会导致不良贷款随之增加的。这种效应往往是在未来2-3年内逐步体现。
截至2009年9月末,我国境内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5045.1亿元,不良贷款率1.66%,比年初下降0.76个百分点,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达到144.1%。
“尽管如此,风险隐患依然存在,尤其是如果实体经济再次出现下滑,资产价格出现巨幅波动或者产业结构调整硬着陆,都可能引起大规模的坏账。这都需要商业银行和其监管者提前做好准备。”赵庆明说。
据了解,到2010年,资本充足率、拨备覆盖率和授信集中度三个指标将成为银监会量化监管商业银行的最重要的利器。
接近监管层人士称,从信贷规模来看,2008年末以来信贷的大量投放只能是特殊时期的应对之策,随着国内经济的复苏,后续的贷款投放应回归正常的水平,保守估计增量应该在6万-7万亿左右。
“之所以比外界预计的要少,主要是今年看到取消信贷总量控制之后,商业银行有放贷冲动,如果不把标准制定得略低一些,很难有效控制住。”这位人士说。
而在投向上,记者了解到,2010年银监会也会从严把握信贷政策。
建设银行一位风险官告诉记者,按照银监会的要求,明年在贷款投向上,对不符合产业政策、环保政策要求,未按规定程序审批或核准的项目,银行业金融机构一律不得授信,授信了不得发放贷款。
在具体的风控环节上,禁止银信合作发放表外信贷还只是第一步。在规范信贷流程方面,今年下半年银监会已经出台 《固定资产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和《项目融资业务指引》,并就《流动资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和《个人贷款管理办法》公开征求意见。
接近银监会人士告诉记者,很快,《流动资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和《个人贷款管理办法》也将正式出台。明年,商业银行将全面落实这“三个办法一个指引”,通过受托支付保证信贷全流程风险控制。
银监会还要求商业银行根据客户所在主要行业及特点,分行业、分项目、分企业研究制定并细化专门的授信指引,增强对行业发展前景和具体企业、项目还贷能力的判断能力。一旦出现风险,就要立即对资产风险分类、损失准备计提做出及时调整。
“除此以外,2010年银监会及其下属机构也会加大对商业银行现场检查、调研的力度,更加频繁地进行压力测试,密切关注包括地方融资平台、房地产信贷以及产能过剩等行业信贷风险。”这位接近银监会的人士称。
宏观经济刹车闸
“实际上,从去年下半年开始,银监会强势推出的规范性政策已经被市场理解成为新的宏观调控工具,银监会走上了宏观调控的前台。”太平洋证券宏观分析师周明剑告诉记者。
2009年上半年我国新增信贷创出7.37万亿天量。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吴晓灵撰文称,这种天量信贷已经“偏离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为今后经济调整埋下隐患。
尽管如此,由于实体经济刚刚稳定,央行不会改变货币政策口径。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多次表示,中国将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总理的表态实际上也是给货币政策定了调子。存款准备金和利率政策相对财政政策更加温和,但现在全世界都盯着我们,如果你的政策一动,牵一发而动全身,不仅可能会引起国内的恐慌,还有可能引起其他国家的非议。”一位商业银行人士分析道。
在这种情况下,银监会的一系列对信贷的调控手段就走上了前台,发挥了重要作用。
8月份,银监会下发的一份《关于完善商业银行资本补充机制的通知》(征求意见稿),有意将商业银行持有其他银行的次级债从附属资本中全数扣除。此后,关于大型银行资本充足率上调至13%的传言也不胫而走。
“尽管最终出台的政策和这些传言或多或少都有出入,但至少这些政策指向是很清晰的,就是不能让银行过度放贷,投资者也正是敏感地体察到了这一点,从而降低了对资产价格上涨的预期。”周明剑说。
除了对资本充足率、信贷总量的控制之外,银监会在去年7月到11月份还下达了一系列实时监管的指导性文件。一位股份制商业银行信贷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银监会还会在一些关键时点,例如季度末对商业银行进行窗口指导,防止信贷冲规模。“我们体会,下半年信贷实际上就已经是收紧了。”
一位大型商业银行宏观研究员告诉记者,一方面银监会的急风骤雨的政策看似很吓人,商业银行的人也都会认真执行,这给市场非常明确的预期。但另一方面,这些政策实际影响其实是不确定的,因为时间其实并不确定。
例如,商业银行再融资需要通过银行内部审核,还要有银监会、证监会审批等诸多环节,这些流程走下来顺利的话就要小半年了,所以对市场影响不是即期的。
周明剑表示,这可能正是银监会这些政策的微妙之处。这种政策更加灵活,可以进行微调,既有效地扭转了公众的预期,但同时又不马上给出具体的效果。这种见诸于微观机构监管的政策在宏观调控中显示了很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