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财经中心 > 深度阅读

国进民退的争论背后

来源:东方早报
2010年01月05日02:23
  刘健

  一个时期以来,围绕所谓“国进民退”的争论,热度越来越高。

  认为中国目前存在“国进民退”问题,并且持批评态度的学者,指向有两种。主流的一种是说,“国进民退”是在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中出现的新现象,批评比较急切而严厉者,如有专家甚至称之为“一场新的国有化运动”。另有少数学者更认为,“再国有化”不仅是当前的问题,而且是自2004年以来一直在进行中的长期趋势。

  2009年11月22日,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对此有个回应。他列举了2005-2008年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与私营企业在单位个数、工业总产值、资产、利润总额、税金总额、从业人数几大指标上的变化,指出:在这期间,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在各大核心指标上的数字都在逐年下降,而私营及非公有制经济的份额在节节攀升。所以,他的结论是:统计数据不支持从总体上存在“国进民退”现象。

  马建堂的回应,对于否定上述“再国有化是长期趋势”说比较有力,但因为尚未拿出2009年的数据,所以实际上并没有直接回答第一种批评意见提出的问题。而恰是2009年,中国和欧美各国一样,作为反危机的手段,在某些地方、某些领域,“国进”确实成为一种应急的选择。

  不过,马建堂关于“中国经济不存在"国进民退"现象”的结论本身,仍是个非常重要的政治宣示。显然,马局长是把“国进民退”当成一种批评,而不是当成一项政绩。由此我们可以间接判断:政府根本就没有把“国进民退”作为一种政策导向。关于“国进民退”是“政府意志和政策导向”,特别是把它当成长期战略导向的批评,并无确切根据。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某些理论的教条化和“愤青”化趋势。有些学者所信奉的市场经济,实际只存在于逻辑自足的数学模型之中,但却要求中国只能走他们指引的这一条路,不得丝毫偏离。这样的主张,当然结果只会适得其反。“愤青”不足与谋。对于早已放下陈旧的意识形态禁忌的国资操盘者,反复进行激愤的意识形态“启蒙”,甚至把“国进民退”当成一顶政治帽子来吓人,只会让自己逐渐丧失“有效听众”。

  (节选自《中国青年报》1月4日)
责任编辑:刘玉洲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