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财经中心 > 国内财经 > 区域经济

浙商发布年度投资预警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李剑平
2010年01月11日10:19

  温州人在省外投资的600座煤矿,全部被纳入兼并重组行列

  今天在杭州举行的中国经济走势解析论坛上,浙商资本投资促进会向全球浙商发出了“投资煤矿政策风险高”的预警信息。与之相关的背景是,近一段时期,温州民间资本在省外投资煤矿时,接二连三空手而归。

 

 据浙商资本投资促进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蔡骅介绍说,他们这个机构的定位是,“专业为浙商资本找出路,为省外项目找资本的服务机构”。机构的职能不仅要在资本和项目间牵线,而且对那些受产业政策变化影响的地区和行业发出投资预警。

  只要产煤的地方,就有浙商身影

  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委骆云伟处长说,浙江不是煤炭资源大省,但民间游资与开矿传统却让浙江走出了一个足迹遍及全国的“煤老板”群体。

  据介绍,这个群体主要来自温州市的平阳、苍南两县。历史上,那两个县的老百姓就有开采矾矿的传统,几百年的经验让开采技术在那里代代传承。改革开放初期,两个县的人就带着技术远赴省外挖煤。

  进入新世纪以来,昔日的矿工有的一步步成了矿井承包人。与此同时,浙江省内迅速积累起来的民间资本急需寻找出路。双方找到了共同的契合点,浙商开始接手省外的中小煤矿。

  投资煤矿的周先生透露,2005年前后,浙江资本在省外形成一个买矿高潮,到处都是找矿、买矿的浙商。一方面是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煤电油运全面紧张,煤炭等能源价格不断攀升;另一方面是一些地方资金短缺,纷纷派遣队伍到温州等地招商引资,迫切希望浙商民间资本参与当地煤矿建设。

  很快,投资煤矿在浙南平阳、苍南等地形成热潮,兄弟姐妹、亲戚朋友、左邻右舍,纷纷绑在一起筹钱入股煤矿。假若资金还不够的话,就把房屋资产抵押给银行贷款,甚至借“高利贷”参股。

  老谢原来在温州做公务员,2008年五六月间禁不住投资煤矿热潮的诱惑,“下海”入股煤市。“我们花了一亿多元在外省取得一个煤矿的经营权,但至今,只产煤三天”。

  最早投身“煤海”的周先生说,如果一个地区有100个矿招商引资,往往会有110个,甚至更多浙商闻风而至。

  由于大型煤矿投资巨大,温州民间资本主要投资省外中小煤矿。据浙江省国土资源厅调查,浙商在省外投资的煤矿超过450家,投资规模在500亿元以上。其中平阳县民间资本就投资煤矿260多座,资金规模就达300亿元。在一些产煤大省,只要产煤的地方就有浙商投资的煤矿。

  在“一矿难求”的背景下,温州民间资本推动了一些煤炭大省中小煤矿的大干快上。浙江省银监局的调查显示,个别产煤大省60%的中小煤矿,包括地方国有煤矿和乡镇煤矿,都被温州的投资者购买或承包经营,煤矿年产量达到8000万吨以上,占这个产煤大省煤炭年产量的五分之一以上。每年3000万至5000万吨煤炭直接或间接地运往浙江。

  一位姓连的煤矿投资者告诉本报记者,短短四五年间,温州民间资本迅速在一些产煤大省站稳脚跟,甚至开始对曾经一统煤炭天下的国有资本形成挑战。

  年产60万吨单井规模是民间资本投资的一道坎

  “我们不是‘黑煤窑’,我们更怕出安全事故”。投资煤矿的温州籍老板周先生说,在一些产煤大省,外来人投资的煤矿一旦出事就得停产封井,极有可能倾家荡产。

  一位姓张的煤老板介绍说,投资煤矿要取得“六证”:采矿许可证、煤炭生产许可证、安全生产许可证、矿长安全生产许可资格证、矿长资格证,以及营业执照,证都拿齐后,还有6至16个月不等的建设期和验收期,这个期间基本上只有投入,没有产出。

  张先生说,他投资的煤矿原本准备在2008年开工,但恰逢北京举行奥运会,为保证北京的空气质量,一些有污染的企业停产治理,他的煤矿也在其中。到2008年年底他打算申请复工的时候又遇到了国际金融风暴,煤炭价格一落千丈。当地政府通知说,年内不要生产,春节后复工出煤。张先生和他的同行们猜测,地方政府这么做的原因可能是为了保护国有大矿煤炭销售价格与市场,压缩部分中小煤矿的产能。

  终于等到新的一年,牛年春节还没有结束,张先生就带领家乡的一队人马长途跋涉回到煤矿,准备开工生产,可地方政府又传来一纸通知,“不准生产,待全国两会之后听候通知”。

  目前,温州资本面临的情况是,部分产煤大省进入对中小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期,政策“门槛”不断抬高。据张先生透露,2006年2月28日的政策规定是,年产量低于9万吨的矿井应当予以关闭,其资源参与整合,整个省的矿井总数没有设限。两年后出台的政策规定,到2010年省内煤矿企业生产规模不低于300万吨/年,矿井数控制在1500座以内。2009年4月15日的政策又规定了新的整合目标与指标体系。

  4年的时间里,单井产量由9万吨/年提高到90万吨/年。这样的整合速度令投资煤矿的温州人始料不及。张先生说,听说,2015年的单井规模将是年产120万吨。

  周先生说,年产60万吨单井规模是民间资本投资煤矿的一道坎,能跨越者寥若晨星。单井规模90万吨/年,其竖井井筒直径7米,四五百米深,为了打井及建设永久性井架,需要三四十吨钢材,18台稳定车,以及大功率的提升机。他们花了两亿元才取得现在这个煤矿的经营权与资源开采权,但后续还要投入近亿元才能验收开工生产。

  “单井120万吨/年的基建投资是90万吨/年的一倍。温州民间资本可望而不可即。这是不是到了‘煤老板’退出历史舞台的时候?”一位姓黄的投资者说,他在网上看到一个调查,有73.3%被访者认为时机已到。

  这位投资者用一笔数字来证实这个趋势。今年某产煤大省1000座井、单井规模90万吨/年,全省的煤炭年产量是9亿吨左右,大概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耗煤需求量动态平衡。2015年单井规模提到120万吨/年,但矿井数量下降至800座,产煤总量还是维持在这个水平。

  浙商“走出去”发展需树立政策风险意识

  部分煤老板已经接受了退出历史舞台的现实,但他们希望能得到的说法是,究竟以什么方式退出。他们中一些人所面临的困境是,重组的谈判还没有完成,但“六证”的时限要到了。再有就是,煤矿虽然一直没有生产,但为了维护矿井的安全,还得不断地在井下抽风排水,井上继续燃暖风炉,这些每天都是不小的开支。浙商资本投资促进会负责人表示,最近他们接到不少会员企业的求助报告。

  北京大学夏业良教授在杭州召开的浙商研讨会上说,产业政策调整的目的是促进经济发展,让整个社会资源效益最大化,而不是阻碍产业发展或者牺牲民间的资本利益为代价。

  据温州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会长周德文介绍,温州民营经济崛起之初是悄悄地干起来再说,后来发展壮大以后总担心国家政策变。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不管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的理念深入人心,他们才“吃上定心丸”。

  2009年下半年以来,温州民间资本在省外投资煤矿开始受挫,并节节撤退。周会长说,这个现象值得浙商关注。

  中国社会科学院张曙光教授对温州民间资本投资省外煤矿的现状给予了高度关注。他说:“兼并重组双方企业首先要明确这是市场行为,还是政府行为;其次是重组价格是市场讨价还价,还是政府指定价格。”

  据介绍,2009年上半年温州的GDP只增长3.5%,在省内排名倒数第二,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温州过剩的资本大量向其他地方转移。温州人在省外投资的600座煤矿,全部被纳入兼并重组的行列,温州民间资本被迫全线撤退,由此给温州经济带来的创伤可窥一斑。

  “走出去”发展是浙江资本外溢的趋势与特征。浙商资本投资促进会向海内外浙商发布的预警说:“我们改变不了环境,但可以改变自己,在继续保持对市场经营风险的判断与把握同时,树立强烈的政策风险、汇率风险,以及国际热点地区突发事件或灾害风险的意识。”

  本报杭州1月10日电

  

责任编辑:钟慧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