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坐得起飞机是民航强国的根本出路
“到2030年,人均乘机次数达到1次,民航成为大众化的出行方式。”这是民航局局长李家祥13日在2010年全国民航工作会议上宣示的民航强国战略目标。目前,美国、欧洲主要国家年人均飞行次数均超过1.7次。由高端消费转向大众消费,让百姓都坐得起飞机,既是全球民航业发展大趋势,也是我国建设民航强国的根本出路。
目前,我国已稳居世界第二民航大国席位,2009年,我国民航旅客量仍比上年增加3800万人次,首次突破2亿人次大关。全行业累计实现利润总额122亿元,其中航空公司实现利润总额74亿元,比上年减亏增盈392亿元。我国民航在全球金融危机和流感疫情双重冲击下逆势飞扬,值得肯定。但不容回避的问题是,我国民航业总体上仍然大而不强,在国内面临高速铁路的强有力竞争,在国际航线上处于明显的劣势,特别是国际货运上已经被严重边缘化。我国民航特别是航空公司必须在规模、效益、体制、服务等多方面迎难而上、奋起直追,然而作为服务业,我国民航的根本出路在于迎接大众化的挑战,勇于改革,关键是让13亿普通人这一群世界上最大的潜在消费者都坐得起飞机。
要建设民航强国,必须准确把握全球民航强国的发展规律和趋势。最近30年间,世界上出现一系列民航强国,其中既有美国这样的综合性民航强国,也出现了像新加坡为代表的国际运输能力突出的民航强国,这背后自然有国家战略、金融和财力的支撑,但归根到底是告别服务社会精英群体的传统模式,走向服务普通消费者的大众化路线。这里面的转折点,就是上世纪70年代发源于美国并迅速席卷欧美航空运输业的低成本航空运动。顺应大众化、多样化的消费需求,世界各民航强国的航空旅行逐渐从豪华、奢侈型消费向大众化、经济型转变。从年人均乘飞机出行次数看,目前美国为1.78次,欧洲主要国家也都在1.7次以上。低成本航空加快了民航运输队的市场化,标志着航空运输大众化方向的确立,从而使“面向社会、服务大众”成为民航的产业价值和发展之本。
要建设民航强国,使大多数中国人都坐得起飞机,就要适应我国作为世界旅游大国崛起的大趋势。目前,我国城乡居民消费正从基本生存型向发展享受型消费转变,其中旅游、交通、通讯类消费增长最快。以旅游为例,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四大入境旅游目的地、亚洲第一大出境客源地以及世界规模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而国务院关于加快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有关决定,明确把国内游、大众游视为我国旅游业的立足点,要满足亿万人次的客流的旅行需求,民航业必须走大众化道路,必须在实现服务大众的产业价值中,实现产业增长和收益,否则不仅会把市场拱手让给高速铁路、自驾车旅行,甚至地“天空开放”条件下让给外国航空公司。
改革开放30年来的实践证明,任何产业要做大做强,必须立足于13亿人民群众的根本需求。从汽车到家电,从移动电话到图书,无不证明这个道理。2020年实现人均乘机0.47次,旅游运输量7亿人次,航空运输开始成为大众化出行方式;2020年人均乘机1次,旅游运输量15亿人次,民航成为大众化出行方式,消费者对民航服务达到较高水平。李家祥在描述世界民航强国的初步目标时,首先强调的是消费者及其满意度,而非资产、收入或利润,这表明大众化的方向是清晰明确的,关键就是从始至终毫不动摇地坚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