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日,交易所债市未受存款准备金率上调消息影响,延续小幅整理态势。机构分析表示,目前债市资金面仍不紧张,所以受央行政策的影响较小,但市场成员之前对于债市相对乐观的预期已悄然发生变化,债券市场短期内或将作出反应。机构建议对利率产品继续采取谨慎态度,保
持短久期操作。
债市未受太大影响 中国银行全球金融市场部分析师石磊表示,“13日债市长期品种利率有所上升,短期品种利率变动并不大,甚至还有下降,这显示资金仍不紧张,距离1月18日存款准备金率上调还有一段时间,短期品种受影响不大。”从长远看,石磊认为,近期内央行的正回购利率会上升,货币市场利率也会随着有一定的上升。
截至1月12日,央行已经发行了约4770亿元央票和正回购进行对冲,此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也可以锁定资金约3000亿元。中金公司认为,央行的措施只是为了对冲过剩流动性,而不是大幅收紧银行体系的流动性,全年M2(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速仍将保持在18%至20%。
市场相对平静的走势显然超出了此前的预期。本周二,央行突然宣布将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但从银行间债市走势来看,显然未受到太大的影响。当日,市场早盘出现部分杀跌盘,但随后开始止跌回升,收益率也相应有所下降。从收盘情况看,整体收益跟前一个交易日无太大变化。
兴业证券有关分析师表示,一般而言,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必定从市场抽走了一定的资金,对债市和股市都应该是利空的,但市场表现的相对平静可能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首先,对利率产品而言,卖盘可能很早就出货了,因为市场此前传闻1月份信贷增加较多,预期央行会出手干预;其次,受股债跷跷板效应影响,当股市不好的情况下,资金可能将流入债市;第三,机构对债券有刚性的配置需求,特别是保险机构。
分析人士表示,周二准备金率上调的消息尽管有些超出市场预期,但市场对此的理解却更多偏向于“短期利空的出尽”。在经过市场消化后,预计短期债市下行空间将较为有限。
相对乐观预期悄然变化 银河证券表示,从历年债市运行情况分析,1月份往往是每年供给压力较小的时期。一方面是债券发行数量较小,近三年的平均发行规模仅为550亿元左右;另一方面,1月份又往往处于机构刚刚启动债券配置计划的阶段。因此,年初债市的供求面对于新债的投标相对较为有利。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13日新债在相对较为利空的市场背景下,获得机构踊跃认购的主要原因。
此外,就13日二级市场的交易情况判断,虽然早盘在准备金率上调的利空消息刺激下,央票抛盘相对较多,但短融、企业债收益率等其他一些短期品种并没有出现较为明显的上升。据交易员介绍,从13日全天银行间市场的交投来看,市场的资金面仍然十分充足,存款准备金率的提升对于债市而言,更多的意味着短期利空的出尽。
不过,
海通证券等机构同时认为,从长远来看,随着经济持续向好,未来债市走势仍不乐观。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CFLP)公布的数据显示,12月份PMI为56.6%,较上个月增长1.4个百分点。PMI连续第10个月高于50%。这表明经济将持续向好,不利于债市。
据分析,12月份通胀数据及出口增速的超预期,增强了央行回收流动性的决心,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举动意在提前调整银行的预期,对其年初信贷冲动产生及时的警示作用。0.5%的调整力度基本符合预期,同时标志着央行退出政策的开始。
机构认为,虽然此次对于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不会对债券市场短期资金面造成实质性冲击,但市场成员之前对于债市相对乐观的预期已悄然发生变化,债券市场短期内或将作出反应。
谨慎对待利率产品 海通证券有关债券分析师表示,3月期央票招标利率的上调,标志着新一轮央票利率上行周期重启。除引导央票利率逐步上行这一手段外,在出口超预期、金融机构外汇占款连续增加的情况下,央行上调了法定准备金率。
许多机构认为,尽管3个月期央票和1年期央票利率开始上行,但国债市场波动并不明显。在经济扩张、出口超预期、物价快速跳升、央票上行周期重启的情况下,债市风险大增。建议对利率产品继续采取谨慎态度,保持短久期操作。
兴业证券的投资报告认为,央票利率提升所释放的政策信号十分明显,1年期以下利率产品上升较多,幅度在10至13个基点之间。1年期以上产品收益率虽普遍上升,但上涨幅度却相对温和,其中国债收益率上升2至8个基点。
另有分析师认为,投资者应优先选择金融债作为防御性品种。同时一旦市场对1年期央票利率的提升过度预期,则可关注超调带来的阶段性交易机会。考虑到央行需要保留操作余地,预计1年期央票利率将逐步回升,并在2.1%左右附近形成新的阶段性稳定平台。再向前推移看,由于央行在加息方面延缓,因而当回归1年期定存利率后,预计1年期央票利率将在2.25%这一新平台持稳较长时间,可能不短于3至4个月。
机构总体认为,债券市场投资机会将不如前。从宏观面上看,2010年经济复苏逐步明朗化,通胀水平全年维持在温和状态,货币政策也有望呈现前松后紧的微调步调,无论是反弹的CPI同比增幅,还是逐步收紧的资金面,宏观面对债市的眷顾似乎已走到了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