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财经中心 > 财经评论 > 民生杂谈

再现大唐盛世也许不是梦

来源:21世纪网-《21世纪经济报道》
2010年01月15日10:32
  在新民主义革命时期,“土地”一直被视为革命成功的关键因素,在当前市场经济时代,“土地”再次成为经济成败的关键因素。在我们面前出现两条道路,一条通向发达国家,另一条通向拉美化国家。我们手中唯一的筹码是“土地”。解决好土地问题,我国将再现大唐盛世,解决 不好,拉美化就是未来。

  “土地分配”向来是一道难题,向左边看是“坚守18亿亩耕地”,向右边看是“保障民生、发展经济”。难题本应认真解决,然而住房市场化改革以来,问题不仅没有解决,反而更加恶化。在重发展轻民生的思想指引下,政府一方面忽视城镇居民住房的土地供应,另一方面纵容开发商违法囤地、房地产投机等行为。现在,整个国民经济与房地产纠缠成一团死节,无法解开,用一句俗语来说,即是“做腊”。如同改革开放前的混沌状态,经济再一次走到生与死的十字路口。虽然困难重重,但是任何问题都有解开的钥匙,现在的钥匙是——解决城镇居民住房问题。

  住房供应不足,房地产“疯狂”

  2009年是房地产业“疯狂”的一年,北京、上海、广州、南京等中心城市和二线城市,住宅总成交量和价格翻了一番,许多地方甚至出现几十人、几百人抢一套房子的现象。房价上升推涨地价,央企加入抢地战团,与民企一起二者合力不断刷新地王记录。在2009年,各级政府的卖地收入又创新高,杭州达1200亿元,上海是992亿元,北京是922.7亿元。在疯狂的房地产业刺激下,骂“房地产商”,骂“高房价”,骂“官员”和无厘头言语成为一时的潮流。去年2月21日,成思危透露“第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确定为房地产”。一石激起千层浪,成思危立马成为批驳对象。著名时事评论员时寒冰在公开场合甚至用上“犯罪”、“无名火”来表达不满,牛刀则喊出“无良开发商”、“走狗”、“丧尽天良”、“令人发指”。除了无聊的谩骂,还出现“丈母娘推高房价”、“中国高房价的真正幕后黑手是高盛”等吸引人眼球的言论。

  房价上涨的原因很多,供应不足是最根本原因。2006年,北京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联合发布“北京城镇居民的人均住房使用面积为19.5平方米”,最近消息是20.75平方米。《2008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人均居住面积约17平方米。相反地,人多地少的新加坡人均住房使用面积有30平方米。这两个城市的平均水平甚至不及汶川地震灾区的安置住房。都江堰灾区的城镇居民每户可以得到建筑面积为70平方米的救助安置住房。有些灾区农民一家3口免费住上105平方米的三居室,有的则是住上别墅式的两层小楼,两百多平方米,客厅里沙发、茶几、液晶电视等家具一应俱全。灾民住上大房子,北京城镇居民还住着“被平均”的19.5平方米。如此少的居住面积大大落后于北京和上海的经济发展水平。

  限制城镇住房土地供应即不合理又不公平

  推动城镇化进程是保护耕地的最好方法,限制城镇住房土地供应是下策。至2008年底,我国城镇化率达到45.7%,拥有6.07亿城镇人口。从发达国家经验来看,我国正处于城镇化速度最快的阶段。增加住房建设,降低房价,让更多农民进入城市,村庄渐渐消失。从短期看,农民进城购买住房,占用土地;而从长期看,农民进城,村庄消失,反而节约耕地。高房价阻碍城镇化进程,农民无法在城镇长期居留,不得不在家乡自建住房,反而浪费耕地。因此、限制城镇住房土地供应是南辕北辙的行为。限制城镇住房土地供应很不公平。我国建设了大量别墅、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办公和培训中心,占用大量土地。农村住宅用地占用大量土地,据统计,1996—2006年,农村人均宅基地面积却从193平方米增长到226平方米。单纯地限制城镇住房显得很不公平。

  土地紧缺催生大量矛盾,制约经济发展

  由美国次贷引起的金融危机正向更深层次发展,不合理的土地管制正使我国经济“霜”上加“雪”。城镇居民住房面积很小,有旺盛的需求;农民工大量失业,有足够的劳动力;钢筋水泥产能过剩,有足够的原材料。建筑工人加上钢筋水泥建造出城镇居民所需要的房子,这是非常完美的公式,然而土地紧张限制了这一切,梦想无法变成现实,“万事俱备,只欠"土地"”。

  在努力摆脱对外依赖的关键时刻,房地产卡住了我国经济的脖子。在经济总量上,房地产业占居重要地位,是毫无疑问的经济支柱,但是经济大厦在这个位置坍塌了一大块,并不断侵蚀其它行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余斌表示“房地产行业是与国民经济高度关联的产业,占GDP的6.6%和四分之一投资,与房地产直接相关的产业达到60个”。如今,房地产业因土地紧缺而难以发展,导致几十个行业出现虚假的“产能过剩”。住房紧缺、供需矛盾吞噬了居民财富,“促内需,保发展”成为一句空话。现在,土地紧缺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

  多管齐下,解决问题

  即要保障吃饭问题,又要为经济发展提供足供的土地,开源节流是唯一的策略。开源有两种方式,一是尽可能利用不可耕土地,二是利用农村的宅基地。我国还存在粗放式使用土地的行为,浪费大量土地,将来必须科学集约用地。

  我国可耕土地只占国土面积的很小一部分,大多数是不可耕土地,有利用的条件。不过,经济发达,缺少土地的城市往往位于农业发达地区,不可耕土地很少。我国经济发达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自然条件优越,历史上是著名的鱼米之乡,农产品、水产品丰富。

  城镇化和进城务工导致农村空心化,有大量宅基地闲置。全国进城务工人员超过1.4亿人,并保持约每年近1000万人的增速。农村闲置的宅基地完全可以充分利用,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宅基地市场化。启动宅基地市场化可以增加农民收入。新年伊始,总书记和总理在考查中十分关注农民收入,关注“三农”产业的发展质量。然而农村人多面广,政府的有限投入难以发挥作用。现在,闲置宅基地无法进行交易,只会带来隐形交易。在目前制度下,宅基地使用权不能进入市场,只能进行简单的估价,隐形交易使农民受到损失。市场化能够解决农村发展的资金问题,试点区域已经获得巨大成功。上海市嘉定区外冈镇是宅基地置换工作的试点镇,在第一期,每户农民增加收入达60万元。在汶川灾区重建过程中,灵活的宅基地处理模式解决了重建资金缺口。都江堰大观镇茶坪村村民王全邀请成都老板张忠贵(为化名)联建住房,王全出宅基地,张忠贵出资金。没花国家和王全一分钱,就盖起了218平方米的二层小楼。

  农村宅基地市场化只是开源,还需要节流。一些城市以“加速城市化进程”为幌子,圈占大量土地,搞扩城、造城运动。辽宁中部一个小县城的广场面积达到46万平方米,本溪提出建设一座60平方公里的新城,使总城区面积扩大一倍。在河南省郑州市,一个区政府的大院占地面积上千亩。还有一些城市以开发区、工业长廊、生态旅游等名义圈占大量土地,面积从十几到几十、甚至几百平方公里不等。开发商囤地现象没有得到遏制。国土资源部副部长贠小苏在国务院新闻办发布会上表示,截止2009年底,全国房地产开发企业手中拥有近300万亩土地。上海市场上拿地超过2年未上市或未动工的有330宗与住宅供地有关系,可建面积达4356.5万平方米。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在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时表示,中国1/3的开发商只倒土地从不盖房。据统计,去年三季度末,全国排名前10名的上市房地产企业囤地已经达到3亿平方米。制止土地浪费,实现科学集约用地,“执法必严,违法必纠”不能再是一句空话。今年1月10日,国务院公布了房地产政策十一条,与过去的严控政策相比最大不同是提出增加普通商品住房和保障性住房的有效供给,包括两项措施:一、加快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建设;二、增加住房建设用地有效供应,提高土地供应和开发利用效率。这说明了政府已经充分认识到房地产在经济中的地位,也掌握了解决办法,再现大唐盛世将不再是梦想。
责任编辑:刘玉洲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