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财经中心 > 财经评论 > 大势前沿

银行的角色与地方政府的担忧

来源:21世纪网-《21世纪经济报道》
2010年01月28日00:06
  1.45万亿!吓了我一跳。

  我们报社记者引用消息人士的话说,截至1月19日,银行业今年全部新增人民币贷款达到1.45万亿,去年同期为1.62万亿。去年全球都在救市,天量的银行信贷和政府注资不足为奇,今年如果仍保持这种规模就太吓人了。顺便提一句,由于有这种海量信贷做背书,中海地产才敢用59.7亿去北京丰台争夺地王。

  大约两周前,有同事透露了一个惊人的消息:银行新增信贷每天达1000亿元。话音刚落,遭到几乎所有在座同事的一致质疑:这怎么可能?消息源是否准确?如今看来,此消息并非空穴来风。所以,央行要突然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按照这种信贷增速,假如半个月内央行再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我绝不会感到惊讶。

  所以,听说有些城市的银行机构正在收紧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和房地产开发贷款,我同样也不会惊讶。根据央行的报告,去年9.59亿信贷规模中,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和房地产开发贷款就占到了近2亿元(19764亿),控制信贷增长,就必然要控制房地产有关信贷。也因此,当购房者发现银行对自己贷款申请的审核突然严格起来,当地产商发现银行对项目贷款突然严厉起来,请再次阅读以上信息。

  住房消费信贷和开发信贷同时收紧,有些地产商的资金就紧张起来了。本来,随着房地产调控声势的日益加强,今年以来,市场成交量已经逐渐下滑。还好,去年楼市大卖,地产商都积攒了大堆银子,挺几个月没问题。但从这个意义上说,房地产调控本质上就是信贷调控,银行在其中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

  不过,收紧房地产信贷,并非来自上级决策部门的行政命令,而是金融监管部门自身的要求。上文说了,是为了控制信贷增速,监管部门从按季、按月监测,强化到了按日监测。控制信贷,房地产是间接“受伤”。这种源于市场的收紧,比来自行政的命令,更具杀伤力。但弹性也更大。原因是,银行也需要房地产的利润。

  2008年四季度,我们都听说有几家地产商,日子非常难过,“几乎要挺不过去”,天真如潘石屹者,还准备等某地产商破产后去收购其项目。结果,银行救了它们。银行为什么要救地产商?当然是因为利益。且不说个人按揭贷款是银行最优质的贷款品种之一,单是说地产商若资不抵债而破产,银行必定是受损最大的利益方之一。

  银行不会单独欺负地产商,收紧房地产信贷只是为了其自身的整体风险考虑;银行也不会挺身拯救地产商,临危放贷更多是为了其自身的利益着眼。这个结论,差不多也适用于一些地方政府。

  如你所知,2008年很多地方政府出台房地产救市政策,是为了救他们的GDP。因为房地产拉动经济增长的效率有目共睹。地方政府救房地产,更是为了救他们的财政。因为楼市火了,才可以卖出土地,才可以高价卖出土地。房地产救GDP的成效,房地产救地方财政的成效,各地正在召开的地方两会,会给出成绩单。成绩单是2009年的,照例,地方两会还要提出2010年的目标。“民生”将会是关键词,而保障房是“民生”的重要内容。当各地公布了可能是当地近60年来规模最大的保障房建设目标后,我们的忧虑是:钱从哪里来?如果我理解得不错,这恐怕也是大多数地方政府的忧虑。

  聪明如你,已经猜出,保障房的一大块资金要从土地收益中来。可是,2010年是宏观调控年,调控的结果是消费者观望,地产商也观望,那么,各地的土地就卖不出去。再加上银行这么一收紧信贷,楼市的前景就更加难测。

  所以,我忍不住猜测,倘若下半年楼市果然黯淡了下去,有些地方政府就会按捺不住要把它拱热。冷静地想一想,某些方面,地方政府也是个巨大的利益体,一家大企业;某些时候,地方政府与银行的利益能够暗合或一致。
责任编辑:董丽玲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