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车市应警惕的几个因素
■曾业辉
目前,国内汽车界对2010年市场的判断普遍持乐观态度。乐观有积极意义,而且2010年利好因素占主导,没有理由怀疑会出现大的衰退,但过分乐观却可能潜藏误判风险,有些不确定的市场因素应警惕。
一方面,中国汽车市场总体向上的格局不会改变,但具体年份的增长却不好判断,而且此前曾屡屡出现误判,如2004年、2008年和2009年,不管是专家还是厂商都出现了误判。2008年“摔痛了”,厂商说没想到会发生金融危机;2009年加速了,又有人说没想到会发展得这么快。也就是说,中国汽车市场的增长曲线,有时会出现剧烈波动。
从2000年至2009年,中国汽车产销经历了2004年和2008年两次较大的回落,而且都很突然。
2003年,中国汽车产销444.37万辆和439.08万辆,同比增长35.20%和34.21%,2004年产销507.05万辆和507.11万辆,产销增幅回落20个百分点;2007年产销888.24万辆和879.15万辆,同比增长22.02%和21.84%,2008年产销934.51万辆和938.05万辆,产销增幅回落超过15百分点。
而2009年也是个意外。2009年产销1379.10万辆和1364.48万辆,增幅高达48%和46%。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增幅可以出现暴涨、暴跌;年产销量可以增长几十万辆,也可以增长400多万辆——这样的波动是相当大的。
另一方面,尽管屡屡误判,但厂商又不得不做预测,而且要有明确的年度销售目标,否则又可能跟不上市场节拍。一旦做错了,要么库存增加;要么生产跟不上,市场缺货。现在很多车型无法提车,就是厂商还在为去年的错误买单。
那么2010年的“选择题”会怎么做呢?
去年11月广州车展期间,很多汽车企业老总对2010年车市做了预判,有媒体做过统计,预测2010年增幅为10%的有9人;10%—15%的18人;15%—20%的13人;20%—25%的4人。
再看企业2010年的销售目标。海马20万辆,增长70%;奇瑞85万辆,增长70%;比亚迪80万辆,增长79%;增幅超过100%的有长城、长安轿车、江淮乘用车等。合资品牌定得比自主品牌低一些,平均在20%左右。
按20%的增幅计算,2010年中国汽车产销将逼近1650万辆,而2009年美国汽车销量仅为1043万辆,这样确实有理由乐观甚至是骄傲。但问题是很多厂家嘴里说20%,实则是奔30%以上的目标去的,而且公开将目标定在35%以上的企业并不少——这样算一下就有些惊人了,1700万辆甚至更多,只不过没人敢说出来而已,但看一些企业目前的“亢奋”言行,似乎是铆足了这个劲头的。
数据显示,国内14家主要汽车企业2010年产能接近1800万辆,至2013年,上述企业产能将达到2300万辆,行业总产能将超过2500万辆。上周,国家发改委向各汽车企业下发了《关于进行汽车产能情况调查的通知》,一时间,业界对产业泡沫、产能过剩的质疑声又起。
国家近期不大可能将汽车业列为产能过剩行业,但加紧摸底调查是对的。企业产能快速扩张,正是其对市场“高预期”的体现,现在的问题是这种预期到底有多高?是否有盲目性?2010年产销能否达到1650万辆并不重要,是20%还是高点或低点,也都没关系,关键是不能过分乐观、盲目扩张。
2010年利好因素很多,包括政策支持、刚性消费需求强劲、二三级市场深耕、消费示范作用放大等等,不必细说,值得关注的是市场仍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应当警惕。
第一,2009年到底透支了多少“消费能量”目前看不清楚,有人说200万辆,可能过虑了,但增幅肯定会有所下降。
第二,去年产销平均增幅为47%,哪怕下降27%也仍高达20%,仍居全球首位,从这点看是乐观的;但究竟会下降多少很难说,若一旦下降过快、降幅过大,就会形成“滞涨”效应,消费者可能产生观望情绪,从这一层面分析应谨慎乐观。
第三,去年购置税减半、汽车下乡、以旧换新等政策拉动消费作用明显,今年的拉动效应会下降。
第四,出口虽占总量很少,但出口乏力对部分自主品牌打击很大;合资品牌下探至7万元以下市场,对自主品牌的压力会加大,市场竞争会加剧。
第五,央行是否会进一步加息目前还不确定,加息虽对汽车消费直接影响不大,但紧缩银根会降低市场预期,打压消费信心。
第六,部分车型提车难或要等候很长时间,对汽车消费已经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要等到二季度这种状况才可能有所改观。今年年初的销售,相当一部分是去年的订单。
第七,车价降幅减小,刺激作用弱化;油价持续上涨,对部分车型不利,甚至直接打压了部分消费者的购车需求。
第八,二三级市场今年会持续放量,但售后问题会进一步暴露出来。
第九,目前新车上市的速度和频率全球罕见,车型选择更趋多元化对消费者而言是好事,但对厂家规划、规模化生产、售后服务而言,也有不利影响。很多车型上市没几年就停产了,而且中国缺乏真正意义上的规模化车型,单一车型规模都很小,这就会影响成本和车价——规模上不去,车价下不来,某种意义上说这是透支性消费。
目前中国市场过分“追风”的新车消费潮,很难说是好是坏,而厂家为了争夺市场又不得不跟进,拼命布局、加快投放,这种速度压力正转嫁给自主品牌(合资公司背后的车型平台多,有底气),吉利一口气推出20多款新车就是例证——这么多车型是否都好卖还很难说,但研发成本和推广代价却是要付出的。
总之,2010年肯定又是一个丰收年,但市场未必会有预想的那么好,下一个大的“滑坡年”会在哪时出现没人知道,但冲击可能会比2004年和2008年更猛烈——那时,销量落差、产能过剩、利润滑坡等问题都会集中爆发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