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至5月,第11届《财经》班学员来到北大受训,他们将自己3个月的所学所思所想,以侧记的方式记录下来,集结成了这本书《90天,思想能走多远》。以下是此次论坛嘉宾的精彩演讲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徐泓教授: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来自媒
体界的朋友们,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大家上午好。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一个首发式,向大家隆重的推出一本由财经记者撰写的《90天,思想能走多远》这本书,首先我欢迎大家的光临,感谢大家的参与。
摆在我们面前的这本书页数不多,不厚也不重,但是我们关注,因为它是财经杂志奖学金项目沉甸甸的体现,也是这个项目独特精神品质的结晶,我们对至今已经举办了11届的财经杂志奖学金项目有发自内心的敬意和尊重,并吸取了一些对新闻教育的重要的启示。
我们提到它的发起人和创办人胡舒立女士,她是有远见的,胡舒立深知媒体的核心竞争力是人才,有了人没有刊号可以找到,没有资本可以找到资本投资,她一直建立这样一支团队,11年来她的团队已经创造了一系列财经奇观,他们又推出了《新世纪周刊》和《中国改革》两本杂志,作为她多年的朋友,我正在殷切的期待着,她在新闻改革的征途上能行得更远。
她说我更倾向于把所有的对手看成一种同盟的关系,原因很简单,我感觉真正的新闻人有的时候会很孤独,正是基于对建立媒体共同体和创立媒体共识的理想和目标,她所创办的《财经》杂志奖学金一开始就是面向财经媒体的,她爱才,看到优秀的年轻的记者,看到好的报道就两眼发光。
《财经》班不愧为中国财经记者的黄埔军校,先后毕业的110名学员在这个平台上收获的不仅仅有知识、眼光、独立思考的能力还有职业的尊严与媒体人之间的温暖。她多次说过她对新闻专业主义的理解,新闻业可以凭借专业的观察、记录和预测能力赢得公众,并且可以凭借与公众的互动参与社会变革,她要求新闻从业者不仅有宏观的视野,而且还掌握分析工具,具备分析能力。
这种专业的观察、记录和分析能力,这种宏观的视野和分析能力来自哪儿?培养一名时政记者要3年,培养一名财经记者要5年,它有专业的要求,这也是她找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作为合作伙伴的重要原因。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人才济济,比如林毅夫教授、杨壮教授、胡大源教授。这是多么幸运又是多么难得的机会。因此在这里我也要向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现在的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与参与支持《财经》奖学金项目的所有老师,我敬爱的同行们表示深深的感谢,这是北京大学为中国财经媒体的成长,为中国财经记者的成才做出的重要贡献,对于我们教育学生来说,也有重要的启示,要利用北大的资源培养我们的媒体人。
感想、感动、感谢都说完了,最后我讲讲我与财经班的缘分,第一次是2003年的非典,我给《财经班》学生讲课,坐在万众楼的楼上,所有的窗户都打开,这个时候已经有很多人不再上课了,就是在这个课堂上我在讲课,就是在这个课堂上胡舒立说我要出发了,第二天我接到了她风风火火的电话,她在去山西的路上,她的团队在非典的报道中获奖了,2008年的5月12日在卧佛寺开会,我和胡舒立整个晚上都在一起,我亲眼目睹了她是怎么样指挥她的团队投入这场空前的灾难。我本人也是记者出生,骨子里流淌着记者的血液,这是我和《财经》班不能割舍的原因。
最后祝愿首发式的成功,祝财经记者成长之路座谈会圆满成功。
独家声明:搜狐财经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请勿转载,违者必究。如确需使用稿件或者更多资料,请与我们联系获得授权,注明版权信息方可转载。联系我们可致电010-62728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