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猛于虎!”即将迎来的庚寅虎年,用这句话形容资本市场对于“银行们”再融资的恐惧再贴切不过了。回想两年前,
中国平安(601318)提出的1200亿元融资计划,触发了随后中国股市的一路狂泻。
“银监会的监管对我们压力很大,不融资不足以解决资本充足率的问题。”
某家总部位于上海的银行高管这样告诉《中国经济周刊》,“现在,不少银行发展有个怪圈,融资、扩张、再融资、再扩张,银行的规模和扩张都是从融资中获得的,"大而不强"是
中国银行业的通病。”
然而,
招商银行(600036)却准备打破这一怪圈,寻求“更健康”的增长方式。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公开宣称,在2010年第一季度完成向现有股东配股220亿元之后,3年内不会寻求新的融资。不过,这能否成为“表率”尤未可知。
“我们已经提出了"二次转型"计划。”招商银行办公室主任秦季章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其核心就是"低资本消耗"的成长,3年内不再融资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已经意识到融资扩张模式没有出路,迟早会走到尽头。”
“二次转型”或是被动而为? 2009年10月,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首度对外界披露,招商银行的发展已经进入第二次转型阶段。此次转型的目标是以“低资本消耗”的方式来发展业务,提高定价能力和非利差收入的比重,将历时3年。
所谓“低资本消耗”,强调的是每1元钱究竟能产生多少利润,而不再一味强调通过资本扩张实现盈利。因而,“不再融资”成为了“二次转型”的关键。
“招行第一次转型目的是把零售业务比例提高,中小企业贷款提高,把中间业务收入提高。应该说,经过6年我们已经达到了目的。过去5年,招行的利润复合增长达到50%多。”秦季章对《中国经济周刊》表示,“即便如此,我们还是主动提出了"二次转型"的战略。未来招行要成为有议价能力、有高收益的银行。我们认为,香港的恒生银行就是一个榜样。”
不过,也有人认为,招商银行提出二次转型是“被逼无奈”。“招行二次转型与其说是主动还不如说是被动。”一位资深银行业人士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在过去5年"一次转型"中,虽然招行注重自我复合增长,但随着监管部门对于银行资本充足率要求的提高,招行进行的二次转型和一次转型一样都是"被动"的。”
银监会再挥监管大棒 “想打破银行融资、扩展、再融资的循环,重要的手段是加强资本的管理。”秦季章向《中国经济周刊》坦言,“招商银行当年提出"一次转型"的确与面临融资和监管压力不无关系。”
2003年,招商银行经历了“可转债风波”,融资规模受到限制;另一方面,银监会当时刚刚成立,对银行业的资本监管有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银监会对于资本监管的要求不是松了,反而是更严了,如果不符合设定的标准,银行的相关业务准入就会被停掉,这迫使银行必须降低资本消耗。由于过去招行的融资规模较为"适量",因此目前的融资压力还是比较大的。”秦季章这样认为。
据《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初步统计,截至目前,提出2010年通过股东配股、定向增发、次级债等债券方式进行融资的银行已经接近10家,主要集中在招商银行、
浦发银行(600000)、
兴业银行(601166)、
宁波银行(002142)、
南京银行(601009)等中小银行。
为什么“中小银行们”要急于融资呢?由于自身规模所限,中小银行的各项监管指标往往处于银监会要求的临界点,即银行核心资本充足率高于4%,资本充足率高于8%。由于去年信贷大幅增长,银监会基于审慎监管和防范风险的考虑,提高了银行资本金的相关指标。
1月13日晚,银监会发布《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监督检查指引》明确指出,商业银行设定的内部资本充足率目标应高于监管部门确定的最低资本要求。
在2009年年末,银监会副主席王兆星撰文明确了“监管部门确定的最低资本要求”。在该文中,王兆星表示,目前银监会对中小银行的最低资本充足率要求为10%,而对大型银行的最低资本充足率要求则为11%。
招商银行董事长秦晓的表态也说明了这一问题。他曾表示,招行将在2010年第一季度完成向现有股东配股融资220亿元,此次募集资金将全部用于补充核心资本。而在配股融资完成后,招行的资本充足率将会从10.63%上升到12.6%,核心资本充足率则有望从6.5%提高到8.5%。
一位资深银行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虽然在融资之前,招行的指标也能够达到监管要求,由于招行正在推进其中间业务和零售业务,国际化步伐也在加快,“漂亮”的资本金指标能够使监管层不至于在新业务准入或海外扩张上“卡”住其拓展计划。
在香港“练兵”国际化 在招行的二次转型中,实现管理的国际化和本土化的目标被纳入其中。2008年底,招商银行纽约分行在美国曼哈顿开业。秦季章透露,在招行纽约分行中80%都是美国本地人。越来越多的事例让招行管理层意识到,能否具备国际化的管理水平日益成为中国金融机构走出去的壁垒。
近年来,中国银行业的海外布局方兴未艾,是自建机构还是开展并购始终是金融机构掌门人需要抉择的问题。而在所有这些“走出去”案例中,招商银行“高溢价”收购香港永隆银行至今仍然是具有争议性的话题。
“我们在纽约有分行,在伦敦有代表处,它们是窗口,是桥头堡,而真正的跳板在香港,我们的国际化要在香港"练兵"。”秦季章对《中国经济周刊》表示,“香港是招行国际化最好的选择,一头连着国际,一头连着大陆。从目前来看,永隆银行盈利好于预期,物有所值。”
令人好奇的是,在香港“练兵”之后,招行将如何进一步以香港为跳板推进其国际化进程呢?这点仍未可知。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