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超过1000亿的酒店资产将在128家央企间进行“体内循环”,其最终的走向,将取决于大股东与总经理、出让方与接收方的博弈。
2500多家酒店,超过1000亿的资产,超级酒店业央企呼之欲出。
这些目前散落于128家国务院国资委下属中央企业的酒店资产,即将通
过重组,向少数几家“以酒店为主业”的优势央企集中。
但由谁来整合、以什么方式整合,至今悬而未决。2月2日,本报记者从国务院国资委改革局综合处了解到,目前,重组方案还在讨论和研究阶段。
一位知情人士透露,本周,国资委将会召开会议,向相关央企解释这一重组方案。而国资委改革局综合处一位负责人也表示,下周一,国资委将召开电话视频会议,对外介绍相关进展。
国务院国资委主任李荣融1月31日的表态,是对央企酒店资产整合强势推进的最好注脚。在接受凤凰卫视专访时,李荣融表示,做好主业是国资委作为出资人对央企的基本要求,央企要严格按照国资委要求,做大做强主业,严控非主业投资。而现有的128家央企中,仅有6家主业与“酒店”相关。
2003年至今,央企的整合一直在沿着两条路线推进——向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向行业排头兵集中。由此,一方面,央企的数量在不断减少,至今已从2003年的196家减少至128家,2010年还将减少至80到100家;另一方面,每个央企的资产都在向其主业集中,并逐步退出辅业。
“股东(国资委)说了算,而不是你总经理(央企管理层)说了算。”这是国资委对自身的定位,也是其强势推进央企重组的基础。但“总经理”亦有自身的考虑。
以此次酒店资产重组为例,出让方不仅希望收回投资甚至获得溢价,还希望藉此摆脱相关的负债和富余人员;而对接收方来说,最佳方案则是,通过“划拨”免费获得此等资产。
这是一场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对垒。如何达到平衡?
2月2日,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国资委研究中心企业发展与改革研究部部长王志刚表示,国资委只是引导央企主动进行主辅分离,“并未否认拥有酒店的央企可以主动寻找承接者,以减少重组的阻力”。
体内循环
1月25日,国务院国资委正式宣布“拟让央企剥离非主业的酒店和宾馆资产”。国资委改革局一位人士对本报记者表示,李荣融的讲话很明确,央企非主业宾馆酒店分离重组的范围包括“不以宾馆酒店为主业的央企”及“其各级子企业投资兴办的各类非主业宾馆酒店”。
“李荣融近期的讲话只是再度强调了这一原则,也希望央企能够明确这一点,不应再进行类似的投资。”一位国资委宣传处人士向记者解释道。
在王志刚看来,央企早年因历史原因所形成的经营范围“包罗万象”,并不适应于现代企业发展,因此,“必须进行梳理,强调专业化运营”,酒店资源势必需要流向适合其专业经营的央企。核心提示:超过1000亿的酒店资产将在128家央企间进行“体内循环”,其最终的走向,将取决于大股东与总经理、出让方与接收方的博弈。
目前,几乎所有央企旗下均拥有酒店资产,如
中国石油、
中国石化、中国电力、中国电信、中国烟草、中国
航天科技以及三大航空集团等。据中国旅游研究中心副院长戴斌估算,央企拥有的酒店数量预计在2500家以上,资产规模超过千亿元。
之所以选择央企作为承接人,盖因“震动最小,也最为方便”。
王志刚表示,国资委的难处在于,这些酒店资产属于历史遗留问题,优质资产中掺杂着大量债务以及富余人员处置的问题。“这跟以往剥离学校、医院等辅业资产的困难类似。”
在他看来,重组必须要考虑到“资产转移时所一并带去的债务及富余人员”的处置,因此,央企非主业酒店资产的出让和接收,“并不是简单的把产权一卖了之,而是将其众多历史遗留困难一并转手,更需要出让者和接收者沟通协商”。
主动权下放
2月2日,中海集团战略发展部一位人士对本报记者表示,中海已经接到相关文件,并在做剥离方案,“国资委的态度很明显,我们也在积极的配合国资委的要求”。他透露,2月1日,中海集团内部还对方案进行了一次讨论。
但这位人士坦言,至今尚不清楚国资委对此重组有什么具体的要求和安排。
事实上,早在2007年下半年,国资委便开始筹划“央企酒店资产剥离重组”。但直至两年之后的今天,一个各方都能接受的重组方案,仍未能出台。
据上述国资委改革局人士介绍,剥离的非主业宾馆酒店,将“通过国有产权无偿划转、协议转让、市场转让等方式,重组到以宾馆酒店为主业的优势央企”。
但三条重组路径,具体如何选择?对于拥有“非主业”酒店资产的央企来说,如何稳妥处置酒店资产并获得相应的溢价,是其考量的重点。而对于酒店资产接盘者来说,通过“划拨”无偿接受,并尽可能减少包袱,才是最优方案。
王志刚表示,三条路径很明确,是给央企自主选择的,国资委并没有做出硬性规定。
他认为,国资委在重组中只是起“引导作用”,央企可以根据国资委的要求,主动寻找合适的承接人,双方充分沟通,协商利益点。“只要制定合适的重组方案,说服国资委放行就可以”。
王志刚强调,国资委会充分认可央企的主动权。
千亿资产竞逐
尽管重组方案尚未明确,但接盘者踊跃。那些“以酒店为主业”的央企,纷纷主动表态“自己最适合”。
“我只知道,我们是备选的资产承接人之一。”
华侨城副总裁刘平春对本报记者表示。至于谁将与华侨城竞逐这一资格,他表示并不知情。
华美酒店顾问机构首席知识管理专家赵焕焱指出,128家中央企业中,有4家的主业明确含有酒店,分别是中粮、华侨城、中化、南光。此外,港中旅、
中国国旅以旅游为主业的央企,也同酒店业务相关。在他看来,有6家企业具备承接人的资格。核心提示:超过1000亿的酒店资产将在128家央企间进行“体内循环”,其最终的走向,将取决于大股东与总经理、出让方与接收方的博弈。
显而易见的是,上述企业若能获得这2500家酒店,哪怕是其中一部分,将奠立其超级酒店企业的地位。目前,华侨城仅拥有酒店30多家(包括经济型酒店),而港中旅也仅拥有近50家。
刘平春向记者表示,作为“以酒店旅游为主业”的央企,华侨城具备承接人的资格,而且,华侨城已有了非常完备的酒店资产和品牌,管理水平和运营效益也非常突出,显现出良好的承接人品质。
至于承接方式,“当然,我们希望是划拨或转让的方式重组这些酒店,但若是用市场方式,我们也有资金实力。”刘平春称,华侨城刚刚完成整体上市,这些年在资本市场上的良好运作,使其具备资金实力,满足各种形式的承接方式,包括现金收购。
而港中旅一位负责酒店资产运营的管理层对本报记者直言,港中旅比华侨城还多一个优势:即有过整合国企(中国中旅)的经验,能够顺利重组其它央企的酒店资产。
但华侨城、港中旅等潜在接收方,最终能够取得多大的份额,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其与酒店出让方的利益协商。
在赵焕焱看来,酒店资产重组应该采取市场的方式,通过股份制的形式来实现,这对资产的估值有益,也有利于那些不以酒店为主业的央企心甘情愿地退出。
不过,“通过划拨,左手倒右手,也是可能的。”某大型央企一位人士对本报记者表示,国资委毕竟是央企的大股东,如果把这些酒店资产划拨给一个以酒店为主业的央企,对国资委来说,也无异于左手倒右手,并无分别。“果真如此,哪个央企会不听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