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财经中心 > 国际财经 > 全球经济

中国-东盟自贸区没有范本可以参考

来源:21世纪网-《21世纪经济报道》
2010年02月08日13:13
  2010年1月1日,在21世纪第二个十年的开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启动。这是中国对外洽谈的第一个自由贸易区,也是世界上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最大的自由贸易区。

  当审视这个拥有19亿人口,近6万亿美元GDP和4.5万亿美元贸易额的庞然大物时,几乎所有人都会联想起 具有近似规模和影响力的欧盟自由贸易区(EU)和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然而,欧盟和北美自贸区真的可以作为中国—东盟自贸区的范本么?他们的运作模式和发展路径真的可以让中国—东盟自贸区模仿么?答案是否定的。

  首先,从贸易区结构来看,欧盟和北美自贸区的内部产业互补性都比中国—东盟自贸区要明显,自贸区建立后的短期效益都比中国—东盟自贸区要显著。

  虽然1992年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标志着欧盟的正式建立,但是欧盟的成立可以追溯到1950年的《舒曼宣言》,在这份计划里,时任法国外交部长的罗伯特?舒曼提议将以法国和德国为主的西欧六大主要工业国的煤炭和铁矿资源整合在一起,满足欧洲重建的经济需要。当时,法国的钢铁工业迫切需要德国的煤炭和铁矿石,而且法国的农产品又需要打破市场壁垒进入其他西欧国家。这种明显的产业互补性在政治需求的推动下迅速得到了实现,并在半个世纪的过程中,逐渐从西欧主要工业国拓展到中欧和东欧,从共同市场进而发展到单一货币、外交协定以至政治联盟,成为全球区域一体化的典范。

  同样,1994年正式建立的北美自由贸易区与欧盟一样都存在明显的内部互补性。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在矿产资源、能源、大型工业制品、农产品、以及劳动密集型轻工业产品等领域内部互补性极强。反观中国与东盟,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群落,都以劳动密集型产业著称,国家经济结构相似度较高,虽然在行业细分之后,聪明的商人们总能找到商机,但是就产业结构上来说,互补性并不如上述两个自贸区明显。

  其次,从贸易区建立的目的来看,欧盟和北美自贸区的最初出发点都不是纯粹的经济目的,而带有很强的政治目标与地缘政治色彩,中国—东盟自贸区的驱动力则更多是经济目标。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欧盟的前身——煤钢共同体、原子能共同体和经济共同体——是在冷战背景下大国际形式催生出来的政治产物,战胜国法国限制德国、同盟国对抗苏联、美国马歇尔计划的实施等政治因素参杂其中,使欧洲共同体(欧盟前身)的建立更像是一个披着经济外衣的政治动物。

  无独有偶,北美自贸区的建立也带有强烈的地缘政治色彩。自1988年美国与加拿大签订了双边自由贸易协定之后,紧接着,老布什政府于1991年开启了与墨西哥政府就三边贸易协定的谈判,并于卸任前就主要事宜达成一致。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使美国在北美地区的经济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不仅确保了与加拿大和墨西哥两个最主要能源进口商的关系(加拿大与墨西哥分列美国石油进口量的第一位和第二位,美国对这两个国家的能源依赖程度远超过中东地区),还为美国过剩的农业产品和大量的投机资本找到了出路。此外,该贸易区的建立时间也与冷战结束世界政治格局重新划分密切相关,其明显的政治色彩可见一斑。

  而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立则是东盟贸易扩展计划的一部分,东盟计划在2015年之前,陆续与中、日、韩三国以及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建立自由贸易区,利用其连接东亚与大洋洲的独特地理位置,在地区经济活动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综上所述,从根本上来说,欧盟、北美自贸区与中国—东盟自贸区并不完全一样。在没有绝对范本可以遵循的情况下,中国与东盟需要按照自身的实际情况走出区域发展的创新之路。

  首先,虽然从整体的经济结构上观察,中国与东盟的产业互补性并不明显,但这并不意味着双方没有互利共赢的潜力。根据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产业结构相同的国家仍然可以利用自身禀赋的不同,依靠比较优势经营自己所长的项目,通过自由贸易使彼此的福利得到改善。例如中国广西的企业就可以集中精力生产轻工业制品,而从越南等地进口质量更好、生产率更高的水果、咖啡、水稻等农产品,在产业结构相类似的情况下通过贸易更合理地配置资源。

  其次,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立,将世界上第一次出现一个囊括了19亿人的“超级大市场”,市场间壁垒的消失将使区域内的无数企业得到空前的发展空间,使区域内的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金融资本都充分地调动起来,整合优势,强强联合。

  可以预计的是,在中国—东盟自贸区发展而壮大起来的企业,将有充分的实力在世界级的舞台上接受挑战,加以时日,这片超级大市场也将会成为诞生一大批世界一流企业的摇篮。

  第三,中国—东盟自贸区具备得天独厚的交通优势,是重要的国际贸易通道、能源走廊和经济交流枢纽。自贸区的建立将使从中东地区、澳大利亚等地运入的能源、矿产资源以更多样的渠道,更广泛的形式进入中国原材料依赖性强的沿海工业地区,也会方便中亚、俄罗斯地区与太平洋、印度洋国家的贸易交流,打造出欧亚大陆东端与太平洋和印度洋交会处的贸易十字路口,将经济影响力辐射到整个东半球,成为经济危机背景下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第四,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立也会积极解决世界贸易格局中的结构性不平衡问题。作为世界上两大贸易顺差地区,中国和东盟一直是西方发达国家指责的对象,长期以来承受了巨大的政治压力和贸易制裁风险。

  此次中国—东盟贸易区的成立,将使双方有机会内部消化相当一部分出口压力,在产业整合升级的过程中减少对世界其他地区,特别是欧美等国的贸易依赖,这在全球经济,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普遍经济低迷的情况下,使中国和东盟都获得了相当大的经济自主权。
责任编辑:刘玉洲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